文章解析

nán
cūn
hòu
shí
shǒu
èr

朝代:元作者:陶宗仪浏览量:3
jiǎ
duō
huāng
zhǐ
máo
lǎo
wēng
zhàng
shān
yuǎn
jìn
zhōu
mǎo
西
dōng
jiān
jiā
wài
qiū
shēng
luò
wěi
zhōng
jiāo
duān
è
shuí
tóng

译文

豪门大宅大多已沦为荒废的旧址,唯有简陋的茅屋住着一位老翁。拄着藜木拐杖看山的远近起伏,驾着小船在泖水东西两岸来去。暮色笼罩在芦苇荡的外缘,秋虫的鸣叫从纺织娘声里飘出。在郊外居住实在不算差劲,这般意趣又能与谁共同消受。

逐句剖析

"甲第多荒址":豪门大宅大多已沦为荒废的旧址,

"茅茨独老翁":唯有简陋的茅屋住着一位老翁。

"杖藜山远近":拄着藜木拐杖看山的远近起伏,

"舟楫泖西东":驾着小船在泖水东西两岸来去。

"暮色蒹葭外":暮色笼罩在芦苇荡的外缘,

"秋声络纬中":秋虫的鸣叫从纺织娘声里飘出。

"郊居端不恶":在郊外居住实在不算差劲,

"此趣许谁同":这般意趣又能与谁共同消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南村后杂赋十首(其二)》是元末明初陶宗仪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绘了郊居生活的闲适与独特趣味。首联“甲第多荒址,茅茨独老翁”以豪门宅第的荒芜,对比自己居住的简陋茅屋,点明郊居环境。颔联“杖藜山远近,舟楫泖西东”用白描手法,写老人拄杖漫步山间、划船往来水上的自在。颈联“莫色蒹葭外,秋声络纬中”以“莫色”“秋声”等意象,勾勒出秋夜静谧的画面。尾联“郊居端不恶,此趣许谁同”直抒胸臆,表达对郊居生活的喜爱,也暗含无人共赏此趣的微妙感慨。全诗语言质朴,通过景物描写与生活细节,传递出对恬淡自然的向往,符合古典诗歌借景抒情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甲第多荒址,茅茨独老翁”以对比开篇。“甲第”指华丽的宅第,如今只剩荒废的遗址;“茅茨”是简陋的草屋,却住着一位老翁。这一“荒”一“独”,既暗示战乱或时代变迁后繁华不再,又突出老翁远离喧嚣、独守宁静的生活状态,画面感鲜明。颔联“杖藜山远近,舟楫泖西东”承接上文,具体描写老翁的日常活动。“杖藜”写他拄着拐杖,随意行走于远近山间;“舟楫”写他划着小船,往来于泖水东西。两个动作“杖藜”“舟楫”与方位词“远近”“西东”结合,勾勒出老翁自由闲适的生活节奏,虽无刻意经营,却见随性自得之趣。颈联“莫色蒹葭外,秋声络纬中”转向环境渲染。“莫色”即暮色,笼罩着芦苇丛外的远方;“秋声”是纺织娘(络纬)的鸣叫,从草丛中轻轻传来。这两句以“蒹葭”“络纬”等秋景意象,营造出清寂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却无悲秋之意,反添几分自然的静谧与生机。尾联“郊居端不恶,此趣许谁同”直抒胸臆。“端不恶”是“实在不错”的口语化表达,直接点明作者对郊居生活的喜爱;“此趣许谁同”以问句收束,既流露出对这份闲适之乐的珍视,又暗含无人共赏的淡淡孤寂。全诗至此,将景、事、情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士熙《送巨德新》

下一篇:元·任昱《【南吕】一枝花_题东湖纤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