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shì
nán
yuá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rén
yān
duàn
shān
shēn
niǎo
huá
qīng
míng
shí
chǐ
齿
nuǎn
zhǎng
téng
绿
yìng
gāo
shù
hóng
yuǎn
jìn
huā
lín
jiān
jiàn
quǎn
zhí
shì
xiān
jiā

译文

这里地处偏僻,不见人烟,深山之中,只听到鸟儿喧闹地鸣叫。清澈的溪流在石头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声响,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藤蔓的新芽开始生长。高低错落的树木呈现出一片翠绿,远远近近的花朵,鲜艳得让人眼花缭乱。在山林间能看到鸡和狗,简直让人以为这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逐句剖析

"地僻人烟断":这里地处偏僻,不见人烟,

# 烟断:指没有住户。,地僻:地势偏僻。

"山深鸟语哗":深山之中,只听到鸟儿喧闹地鸣叫。

# 鸟语哗:各种鸟儿鸣叫不停。,山深:山中的密林里。

"清溪鸣石齿":清澈的溪流在石头间潺潺流淌,发出清脆声响,

# 石齿:溪中突出如齿状的石块。

"暖日长藤芽":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藤蔓的新芽开始生长。

# 长:使……生长。

"绿映高低树":高低错落的树木呈现出一片翠绿,

"红迷远近花":远远近近的花朵,鲜艳得让人眼花缭乱。

# 迷:迷乱,迷濛,使……分辨不清。

"林间见鸡犬":在山林间能看到鸡和狗,

# 林间见鸡犬: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暗用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典故。传说刘安得道成仙,他家的鸡犬舐了仙药,也一起升天而去。

"直拟是仙家":简直让人以为这里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 仙家:传说中仙人居住的房舍。,拟:一作“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少室南原》是金末元初诗人元好问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对少室南原的风光进行了总体勾勒,初步展现出这片地域的独特景致。颔联承首联而来,进一步细腻点染山景,使画面更为丰富生动。颈联则从诗人视角出发,通过其所观之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少室南原景色的秀丽优美。尾联以情收尾,自然收束全篇。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每一句都在描绘景色,然而字里行间又处处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营造出的画面真实可感、秀美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贞祐四年(1216年),元好问为避战乱,携家眷南渡,客居于三乡(今属河南省宜阳县)。次年(1217年),他以诗作拜谒赵秉文,自此名震京师。然而,在科举之路上,他再次铩羽而归,深感自身所学与当时科考的陋习格格不入。加之南渡之后,生计亦无保障,于是在兴定二年(1218年)春,元好问移居嵩山,渐入隐逸生活。少室山作为嵩山两大主峰之一,颇为热闹。但其南原却人迹罕至,清幽静谧。此诗所描绘的正是这般情境,推测应是元好问刚从三乡移居嵩山之时所作,具体创作时间已难以确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少室南原的自然风光,表达了对少室南原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以及蕴含在景色中的个人情怀,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致的敏锐捕捉与细腻感悟。

2. 写作手法

以景结情:尾联“林间见鸡犬,直拟是仙家”。诗人在前文对少室南原的荒僻深幽之景进行了细致描绘,结尾处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描绘林间出现鸡犬这一画面,让人自己去体会诗人身处此景时仿佛置身仙家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少室南原这种清幽宛如仙境之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使诗歌韵味悠长,余味无穷。以动衬静:首联“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地僻人烟断”描写少室南原的荒僻幽静,人迹罕至,而“山深鸟语哗”则以山中鸟儿嘈杂的鸣叫声,从动态的角度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静谧。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鸟儿的喧闹声更鲜明地突出了少室南原的宁静,使幽静的氛围更加浓厚。动静结合:颔联“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清溪鸣石齿”中,“清溪鸣”是动态描写,潺潺的溪水流动,冲击着石头发出声响,让读者仿佛听到了清脆的水流声,充满生机;“暖日长藤芽”则是静态描写,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藤芽静静生长。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不仅展现了少室南原的清幽环境,还在宁静中透露出生命的活力,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正衬:颈联“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诗人通过“绿”与“红”两种鲜明的色彩相互衬托,绿树红花交相辉映,使画面色彩更加明艳动人。高低树衬托出峰峦的起伏,远近花体现出的延展,从不同角度衬托出少室南原景色的优美,对比:“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地僻人烟断”描绘出少室南原地处偏僻,荒无人烟,尽显寂静;而“山深鸟语哗”则呈现出山中鸟儿喧闹鸣叫的场景,以动衬静,形成了“人烟断”的寂静与“鸟语哗”的喧闹之间的对比,突出了少室南原环境的清幽与独特。多感官描写:“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从听觉角度,“清溪鸣石齿”让读者仿佛听到清澈的溪水冲击石头发出的潺潺声响;从视觉角度,“暖日长藤芽”描绘出温暖的阳光照耀下,藤芽慢慢生长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景象。此句调动了听觉和视觉两种感官,生动地展现了少室南原的生机与清幽。

3. 分段赏析

此诗首联便对少室南原风光进行总体勾勒,诗人以所闻展现少室南原的荒僻深幽:“地僻人烟断,山深鸟语哗。”起笔对仗工整。出句先点明“地僻”,紧接着“人烟断”三字,把少室南原的幽静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句以“山深”呼应,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地僻”的印象,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鸟语哗”与“人烟断”相互照应,如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一般,以动衬静,营造出“鸟鸣山更幽”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凸显少室南原荒僻深幽的自然本色。颔联继续为山景增色添彩,充满盎然生机与活力:“清溪鸣石齿,暖日长藤芽。”此二句依旧对仗精巧,诗人观察入微,描写生动形象,一幅由清溪、石齿、暖日、藤芽等自然元素构成的画面跃然眼前,给人以山间清幽静雅之感,这不仅是对首句“地僻”的延伸,更为“人烟断”的深山增添了一份别样情趣。“清溪鸣”与“藤芽长”动静相对,一为耳闻,一为目见,在持续展现地僻山深的同时,于恬静之中透露出勃勃生机。“鸣”与“长”二字化静为动,极为形象:前者让溪水淙淙流淌之声清晰可闻,后者使山藤绕树伸展之态宛然在目。颈联从声音过渡到色彩,借诗人所见描绘少室南原景色的优美,景物愈发鲜明:“绿映高低树,红迷远近花。”出句描绘树木,以“绿”字概括,尽显“山深”之态。因峰峦连绵起伏,树木便有高有低,错落有致,别具美感。对句描摹花朵,用“红”字点明季节特征。诗人行进途中观赏,视点变化,花便有远有近,层次分明。“映”与“迷”二字,赋予原本无生命的色彩以鲜活的生命力。树分“高低”,花有“远近”,纵横交织,空间变幻,让画面更具立体感。此联树花相连,红绿映衬,交相辉映,令人心生向往。诗的前三联,字里行间皆在描绘山野风景之静,将“人烟断”的深山静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超凡脱俗的僻地清寂之美。尾联笔锋陡然一转,以情收尾,韵味悠长:“林间见鸡犬,直疑是仙家。”地僻山深,清溪潺潺,藤芽蔓延,树绿花红,一切仿佛在诉说少室南原“人烟断”的静谧。而鸡犬的出现,暗示林间有人家,“人烟断”处却现人烟,与开篇“人烟断”暗暗呼应,于看似矛盾间勾勒出不是“仙家”胜似“仙家”的意境,尽显诗人的情思与向往,以及超脱飘逸之态,意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以惊叹之语戛然而止,引人遐想。虽有鸡犬,却无鸡鸣狗吠之嘈杂,这一丝烟火气并未破坏少室南原的清静幽深,反而使其与尘世更显疏离,强化了少室南原荒僻幽深的特质。虽现人烟,“地僻”与“山深”的风貌依旧未改,全诗清幽格调得以延续。

4. 作品点评

全诗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细腻呈现诗人于深山僻壤处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少室南原清寂秀美的景致。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映衬之法,精心勾勒出清幽的意境。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这份清幽意境隐隐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环境的热切渴望,以及对安定悠闲生活的深深艳羡。其语言质朴自然,每一句都似在纯粹写景,然而字里行间却无不含情,所营造的画面真切而秀美,颇具王维山水诗的独特韵味。由此可见,作者对尘世的纷扰心生厌恶,一心向往大自然的宁静祥和,借诗传递出对这份宁静的由衷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描绘少室南原春天的景色,抒发自已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通俗,心地平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

# 此诗写少室南原风光,语言平易,画面真切,颇具幽趣。

岳麓书社编审、湖南省文学学会会员潘运告《旅游品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处一《青玉案 初宣作》

下一篇:元·马祖常《寄舒真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