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贪风顺":船夫贪图顺风,
# 舟子:船夫。
"开帆半夜行":半夜张帆启程。
"天寒四野静":天寒四周原野寂静,
"水白大星明":水色泛白,大星明亮。
"长铗归何日":长剑归乡是何日,
# 长铗:长的剑把。
"浮萍笑此生":浮萍讥笑此生漂泊。
"柁楼眠不稳":舵楼里睡不安稳,
# 柁楼:即舵楼,船尾最高处。
"起坐待鸡鸣":起身独坐等待鸡鸣。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途感怀诗。描绘了作者在行途时在船上的所见所感,此时正值战乱时期,从诗中也能感受到作者抱负未满,难以展示,自己漂泊不定,国家也动荡不安,无限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用典,如“浮萍笑此生”,典出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则以浮萍喻商人漂泊。此句承接之前,加强人生无常的感受,加深了命运的苍凉。在这里作者也自喻为浮萍,感慨自己像浮萍般漂泊不定、无处栖身的一生,只觉无限悲凉与无奈。情景交融:“柁楼眠不稳,起坐待鸡鸣”诗人在柁楼中辗转难眠,这种不安的休憩映衬出身处乱世的飘摇。时局的动荡让他心绪难平,充满对家国的深切忧虑,因此无法安睡,只能起身独坐,静静守候黎明到来时的鸡鸣。而最终,周遭的沉静夜色又无声地将整首诗卷裹其中。
3. 分段赏析
首联“舟子贪风顺,开帆半夜行”诗作开篇便点明了夜半启航、旅途宁静的原因,船夫为图顺风之利,决意于午夜开船前行。颔联“天寒四野静,水白大星明”放眼河岸之外,唯见严寒笼罩下四野空旷寂寥,一片沉静,俯视近处水面,清澈的河水倒映着璀璨的星辰,星河闪耀,水天交融,一片晶莹。诗人巧妙地将听觉与视觉的感官体验相结合,用耳闻之“静”对照目睹之“明”,令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唯置身于万籁俱寂的寒夜,仰望方觉星光格外明亮,同时,也只有细观水中星辰闪烁的倒影,才更能深切体味周遭世界的寂静。诗人将不同感官的感受统摄于对“静”的刻画之中,堪称神来之笔。颈联“长铗归何日,浮萍笑此生”然而,外界环境的安宁静谧,却未能给予诗人内心的平静。正相反,这宁静恰恰勾起了他无尽的忧思。此时正处国家动荡战乱时期,正值群雄并起、天下动荡之际。面对纷乱的时局,何时方能施展抱负?回首自身如水上浮萍般漂泊不定、无处栖身的一生,只觉无限悲凉与无奈。尾联“柁楼眠不稳,起坐待鸡鸣”这最后两句正是此种心绪的外现,摇晃不稳的舵楼,暗喻着社会的动荡不安,身处乱世、心怀家国的诗人内心无法平息,难以成眠,只能起身枯坐,静待黎明的鸡啼。全诗于外界再度沉寂的背景下,静静收束。
下一篇:元·王哲《蓦山溪 於公索神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