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ān
èr
shǒu
èr

朝代:元作者:王冕浏览量:3
xuān
cǎo
shēng
běi
táng
yán
xiān
qiě
hǎo
duì
zhī
yǒu
yǐn
bèi
zhī
dào
rén
xiào
shùn
xīn
zài
róng
gǎo
zuó
xiāo
tiān
shuāng
jiāng
kōng
suì
huá
lǎo
yóu
wèi
néng
guī
gǎn
kǎi
xīn
dǎo

译文

萱草生长在母亲的居室前,颜色鲜艳而美好。对着这幅墨萱图时,杯中常有残余的酒,背着它时还能怎么说呢?作为子女的孝顺心存在,并不在于你富贵与贫贱?昨天夜里下了寒霜,今晨看到的是江水空濛,可叹人的年岁老了呀。漂泊在外的我没能回家,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着心一样。

逐句剖析

"萱草生北堂":萱草生长在母亲的居室前,

# 北堂:指母亲的居室。

"颜色鲜且好":颜色鲜艳而美好。

"对之有余饮":对着这幅墨萱图时,杯中常有残余的酒,

# 余:多出的、剩下的。

"背之那可道":背着它时还能怎么说呢?

"人子孝顺心":作为子女的孝顺心存在,

"岂在荣与槁":并不在于你富贵与贫贱?

"昨宵天雨霜":昨天夜里下了寒霜,

# 雨:像下雨一样降落。

"江空岁华老":今晨看到的是江水空濛,可叹人的年岁老了呀。

"游子未能归":漂泊在外的我没能回家,

"感慨心如捣":忧愁得像有东西在捣着心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墨萱图二首(其二)》由元代王冕所作。诗中借北堂鲜美的萱草(象征母亲),表达游子对母亲的思念。先写面对萱草的感触,再点明孝顺与外在荣枯无关,后以天雨霜、岁华老的景象,衬托出自己未能归乡的愧疚与感慨。写作上,借景抒情,以萱草为意象,质朴自然地传达情感。整首诗情真意切,通过对萱草的描写和自然景象的渲染,将游子的亲情与归思展现得细腻而深沉,是一首饱含真挚情感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思乡怀亲诗。诗中描绘了北堂萱草鲜美的样子,由面对萱草与背对萱草的不同感受,引出对人子孝顺心的思考。通过“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的景象描写,营造出岁月流逝的氛围。因游子未能归,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母亲深切的思念以及不能尽孝的愧疚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将面对萱草时的愉悦与背对离开萱草时难以言说的愁绪进行对比,凸显出萱草所承载的情感分量,以及诗人对母亲的深厚眷恋。

3. 分段赏析

“萱草生北堂,颜色鲜且好。对之有余饮,背之那可道?”描绘出北堂萱草颜色鲜艳美好的样子,“对之”与“背之”形成对比,面对萱草时内心愉悦,而背对离开时,那种对母亲的思念愁绪难以言说,生动地体现了萱草所承载的情感,以及诗人对母亲的眷恋。“人子孝顺心,岂在荣与槁?昨宵天雨霜,江空岁华老。”前两句点明孝顺之心不在于外在的荣华或困窘,后两句通过“天雨霜”“岁华老”的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岁月流逝的氛围,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铺垫。“游子未能归,感慨心如捣。”直接表明自己作为游子无法归家的现实,“心如捣”形象地写出了内心因思念母亲、不能尽孝的痛苦与愧疚,将情感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杨维桢《春侠杂词(一十二首)》

下一篇:元·王冕《山中杂兴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