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ì
gāo
lóu
·
·
chūn

朝代:元作者:薛昂夫浏览量:3
huā
xìn
jǐn
èr
shí
fān
chóu
fēng
gēng
tóu
qīn
jiē
tái
xiǎn
luó
dòu
méi
rùn
shì
xiāng
gōu
绿
chuāng
xián
rén
mèng
jiào
niǎo
shēng
yōu
àn
yín
zhēng
xué
nòng
xiāng
diào
xiě
yōu
qíng
hèn
shā
zhī
yīn
shǎo
xiàng
chù
shuō
fēng
liú
yáng
liǔ
qiān
hèn
sān
fēn
chūn
èr
fēn
xiū
luò
huā
zhōng
liú
shuǐ
liǎng
yōu
yōu

译文

暮春时节花期已快过,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带来无尽愁绪。五更时分窗外小雨仍是淅淅沥沥。石阶上长满苔藓穿着罗袜就可以踩上去,空气潮湿,衣服也只能放在熏笼上。绿纱窗内闲静,梦醒无事,只听窗外鸟儿啼鸣,倍感清幽。轻抚银筝、慢慢练习相思曲。抒发内心幽情、怨恨知音太少。要到哪里去诉说啊,诉说这满怀风雅。看到一丝杨柳引发千丝万缕的愁恨,三分春色已经消逝二分。残花满地,随流水飘零,悠悠地漂向远方。

逐句剖析

"花信紧":暮春时节花期已快过,

# 花信:花开的信息,亦指开花时节,泛指女子在20岁左右的青春年华。

"二十四番愁":二十四番花信风已带来无尽愁绪。

"风雨五更头":五更时分窗外小雨仍是淅淅沥沥。

# 五更头:天将明时。

"侵阶苔藓宜罗袜":石阶上长满苔藓穿着罗袜就可以踩上去,

"逗衣梅润试香篝":空气潮湿,衣服也只能放在熏笼上。

# 香篝:熏笼。,梅润:谓梅雨季节的潮湿空气。

"绿窗闲":绿纱窗内闲静,

# 绿窗:绿色纱窗。指女子居室。

"人梦觉":梦醒无事,

"鸟声幽":只听窗外鸟儿啼鸣,倍感清幽。

"按银筝、":轻抚银筝、

# 银筝:用银装饰的筝或用银字表示音调高低的筝。

"学弄相思调":慢慢练习相思曲。

"写幽情、":抒发内心幽情、

"恨杀知音少":怨恨知音太少。

"向何处":要到哪里去诉说啊,

"说风流":诉说这满怀风雅。

"一丝杨柳千丝恨":看到一丝杨柳引发千丝万缕的愁恨,

"三分春色二分休":三分春色已经消逝二分。

"落花中":残花满地,

"流水里":随流水飘零,

"两悠悠":悠悠地漂向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最高楼·暮春》是元代薛昂夫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阕,开篇借花信频传,暗喻春光飞逝之速。继而描绘风雨交加的寒夜,以及春日苔痕满阶、梅香沾衣的画面,层层铺陈,将愁绪渲染得愈发浓重。收尾处,以绿窗、梦醒、鸟啼等意象交织,勾勒出静谧悠远的情境。下阕则聚焦于词人弹银筝、奏相思曲调的举动,借此抒发知音难遇的惆怅。词中主人公满心怅惘,却无人倾诉,其愁情恰似飘零落花、悠悠流水,绵绵无尽。全词营造出凄美哀婉的意境,充分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薛昂夫(1267?~1350?),元代散曲作家。原名薛超吾,为其蒙古姓名,以第一字为姓,字昂夫,号九皋,汉姓随其父姓马,故又称马昂夫、马九皋,回鹘(今维吾尔族)人,定居隆兴(今属江西南昌)。早年师从刘辰翁,曾任江西行省令史、佥典瑞院事、太平路总管等职,后以秘书监卿致仕。其文学成就主要在于散曲,整体风格疏宕豪放,题材主要以咏史叹世、乐隐乐闲为主。其怀古与游赏之曲也富有特色,豪放中又见华美。现存散曲作品有小令65首,套数3篇,见录于《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乐府群珠》等集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伤春抒怀之作。描绘了暮春风雨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幽而略带凄凉的氛围。通过主人公晨起后的所见所闻,如苔藓、梅润等,表达出淡淡的愁绪。继而通过弹奏银筝、感慨知音少,展现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强化了伤春之情,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最后以落花流水象征愁绪的无尽。

2. 分段赏析

上阕:“花信紧,二十四番愁。风雨五更头”,开篇点明暮春时节,花信匆匆,每一番花信都带来愁绪,且五更时风雨交加,奠定了全曲的愁绪基调,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侵阶苔藓宜罗袜,逗衣梅润试香篝”,细致描绘主人公晨起后看到苔藓蔓延到台阶,衣服被梅润之气浸湿后在香篝上烘烤的场景,从视觉和触觉角度展现生活细节,在清幽的环境描写中,透露出主人公的闲愁。“绿窗闲,人梦觉,鸟声幽”,进一步渲染氛围,绿色的窗户透着闲适,主人公从梦中醒来,听到幽静的鸟声,以静衬动,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愁闷。下阕:“按银筝、学弄相思调。写幽情、恨杀知音少”,主人公弹奏银筝,试图通过弹奏相思曲调抒发内心幽情,却感慨知音稀少,直接表达出内心的孤独寂寞,使愁绪进一步深化。“向何处,说风流。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主人公不知向何处诉说自己的情怀,看到杨柳便引发千丝万缕的愁恨,感慨三分春色已消逝二分,借杨柳和春色表达伤春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将愁绪推向高潮。“落花中,流水里,两悠悠”,以落花随流水悠悠而去的景象结尾,借景抒情,象征主人公的愁绪如落花流水般无尽,给人以余韵悠长之感,深化了孤独、无奈的情感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苏幕遮 鸣鹤馀音卷四之》

下一篇:元·李齐贤《巫山一段云 青郊送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