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嵯峨峰顶移家住":家搬到嵯峨的峰巅居住,
# 嵯峨:山势高峻。
"是个不唧溜樵父":是一个并不地道的山野樵夫,
# 不唧溜:不伶俐,不精明。
"烂柯时树老无花":下棋的时光里,树已苍老不再开花,
# 烂柯:出自《述异记》里的一个故事:樵夫王质在山中见到二位童子在下棋,于是把斧头放在一边观看,不知不觉人了迷。棋局结束之后,天色已晚,他惊奇地发现斧柄已经腐烂,急忙回家,亲朋故友皆已无存。
"叶叶枝枝风雨":枝叶在风雨中历经岁月。
"故人曾唤我归来":老朋友曾经呼唤我回来,
"却道不如休去":却说还不如不回去。
"指门前万叠云山":指着门前那层层叠叠的云山,
"是不费青蚨买处":说这是无需花费钱财就能拥有的地方。
# 青蚨:即钱。
"序云":序文说,
"白无咎有鹦鹉曲云":白无咎有一首《鹦鹉曲》,词中写道,
"侬家鹦鹉洲边住":我家住在鹦鹉洲边。
"是个认字渔父":是个识文断字的渔父。
"浪花中一叶扁舟":在浪花里驾着一叶扁舟,
"睡江南烟雨":在江南的烟雨中酣睡。
"觉来时满眼青山":醒来时满眼都是青山,
"抖擞绿蓑归去":抖擞抖擞身上的绿蓑衣便回家去。
"算从前错怨天公":想来从前错怪了老天爷,
"甚也有安排我处":原来也给我安排了好去处。
"余壬寅岁":我在壬寅年,
"留上京":滞留在上京,
"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有北京的伶妇御园秀等人,
"相从风雪中":在风雪中与我相伴,
"恨此曲无续之者":她们遗憾这首曲子没有后续之作。
"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并且说,前后与众多士大夫有过密切接触,
"拘于韵度":然而都受限于音韵格律,
"如第一个父字":比如第一个“父”字,
"便难下语":就很难接着往下措辞,
"又甚也有安排我处":又像“甚也有安排我处”一句中,
"甚字必须去声字":“甚”字必须是去声字,
"我字必须上声这":“我”字必须是上声字,
"音律始谐":音律才和谐,
"不然不可歌":不然就无法歌唱,
"此一节又难下语":仅这一点就又很难下笔。
"诸公举酒":于是,各位先生举起酒杯,
"索余和之":要求我续写这首曲子,
"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山亭逸兴":我便以汴梁、吴地、上都、天京的风景试着续写了这首《山亭逸兴》。
元代散曲家
冯子振(1253?~1314?),元代散曲家。字海粟,号瀛州客、怪怪道人,祖籍攸州(今湖南攸县)。大德进士,曾任集贤待制、承事郎等职。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其所作散曲小令,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或叹世、羡仙,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或登临感兴、吊古伤时。其散曲风格豪放,辞采壮丽。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评其散曲风格为“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冯子振的散曲,所用曲牌较为单一,但是创作内容丰富。著有《海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隐逸生活的散曲。通过叙述樵父在山中的生活点滴,体现了作者对这种远离尘世喧嚣、悠然自得生活方式的向往,表达出作者坚定的隐逸之志,以及不慕名利、追求高洁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其中“烂柯”运用了《述异记》中的典故,晋代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亡故。作者借此典故来体现老樵夫闲逸如同神仙般的生活状态。
3. 分段赏析
开篇“嵯峨峰顶移家住,是个不唧溜樵父”,直接点明主人公——一位选择在险峻嵯峨峰顶定居的樵夫,“不唧溜”三字巧妙暗示他并非精于采樵营生,仿佛其樵夫身份并非出于生计所需,而是一种随心的选择,为人物增添了几分随性洒脱的气质,也引发读者对其背后缘由的好奇。“烂柯时树老无花,叶叶枝枝风雨”一句,巧妙化用《述异记》中“烂柯”的典故,为全曲笼上一层超凡脱俗的神秘色彩,寓意老樵夫的闲逸生活宛如神仙般悠然自在。然而,现实场景却并非全然的仙逸美好,眼前唯有历经岁月、不再开花的老树,在风雨中飘摇的残枝败叶。这种对比描绘,看似刻画老樵夫清苦的山中生活,实则为作者借景明志。即便山中物质条件匮乏,生存环境恶劣,作者仍坚定表达愿如老樵夫般坚守归隐生活,决然远离富贵名利场的志向。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故人曾唤我归来,却道不如休去”,借老樵夫与故人的对话,进一步凸显其内心抉择。故人念及老樵夫山中清苦,邀其回归世俗享受富足生活,而老樵夫却不为所动。他心中深知,官场的争名逐利、尔虞我诈远比山中的贫苦更令人痛苦煎熬。“指门前万叠云山,是不费青蚨买处”,老樵夫手指门前连绵高耸、直入云霄的群山,向友人表明,此处无需金钱购置、权力争夺便能拥有的绝美风景,便是他心之所向。这两句将老樵夫淡泊名利、超脱世俗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传达出作者对宁静自然、淡泊名利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 作品点评
冯子振于这首散曲里,以凝练且生动的笔触,巧妙营造出含蓄而悠远的意境氛围。在他的笔下,老樵夫这一艺术形象被刻画得极为丰满。通过对老樵夫在嵯峨峰顶生活点滴的细腻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归隐山林的士大夫们逍遥自在、清高脱俗的情怀。从艺术手法来看,无论是精妙的遣词造句,还是独特的谋篇布局,都展现出极高的技巧性;在思想层面,它深刻传达出对归隐生活的崇尚与追求,蕴含着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此曲在这两方面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在众多散曲作品中脱颖而出。
# 这支散曲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蔑视功名富贵、坚定归隐山林的老樵夫形象。曲中他指点门前云山的动作,遗世弃俗,超然物外,胸次浩然,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
东莞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冯丽霞《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
下一篇:元·郭钰《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