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无伯乐怨他谁":世上没有伯乐,又能埋怨谁呢?
#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人,善相马。
"干送了挽盐车骐骥":白白送走了拉盐车的千里马。
# 骐骥:千里马。,干送了:白白葬送。
"空怀伏枥心":空有老骥伏枥的壮志,
# 枥:马厩。
"徒负化龙威":徒然背负化龙的威名。
# 化龙:《马记》说王昌在落魄中遇仙,所骑马化为龙。
"索甚伤悲":何必悲伤,
"用之行舍之弃":用得着就驱使,用不着就抛弃。
"【":【驻马听
"】":】
"玉鬣银蹄":玉鬃银蹄的骏马,
# 鬣:马颈上的长毛。
"再谁想三月襄阳绿草齐":谁能再想三月襄阳的绿草如茵。
"雕鞍金辔":雕花的马鞍、金饰的马缰,
"再谁收一鞭行色夕阳低":谁能再收下一鞭夕阳下的余晖。
"花间不听紫骝嘶":花丛中听不到紫骝马的嘶鸣,
"帐前空叹乌骓逝":营帐前只能空叹乌骓马的逝去。
"命乖我自知":命运不济我心知肚明,
"眼见的千金骏骨无人贵":如今千金骏马的骸骨无人珍惜。
# 眼见的千金骏骨无人贵:此句意谓世人不看重千里马。千金骏骨无人贵:战国时,燕昭王为得千里马,用千金购买死千里马的骨头。
"【":【雁儿落
"】":】
"谁知我汗血功":谁知晓我汗血马的功勋?
"谁想我垂僵义":谁体会我垂缰救主的忠义?
# 垂僵义:苻坚之马垂缰救主,作知恩图报之意。相传十六国时,前秦苻坚被人追杀途中落马,其马下跪,垂下缰绳,让苻坚上马逃脱。
"谁怜我千里才":谁怜惜我日行千里的才能?
"谁识我千钧力":谁识得我千钧一发的神力?
"【":【得胜令
"】":】
"谁念我当日跳檀溪":谁记得我当年跳檀溪,
# 谁念我当日跳檀溪:相传刘备应荆州牧刘表之邀赴宴,席间发现有人要谋害他,当即乘的卢马逃走,过檀溪时,情形危急,马跃起三丈,跳过檀溪。
"救先主出重围":救先主脱险?
# 先主:指刘备。
"谁念我单刀会随着关羽":谁记得我单刀赴会追随关羽?
"谁念我美良川扶持敬德":谁记得我在美良川辅佐尉迟恭?
# 敬德:尉迟恭,字敬德,隋末大将,后投唐。投唐前曾在美良川与唐将秦琼交战。,美良川:今在山西介休市。
"若论着今日":若论今日,
"索输与这驴群队":我连这群驴马都不如!
"果必有征敌":若真有战事,
"这驴每怎用的":这群驴马能派何用?
"【":【甜水令
"】":】
"为这等乍富儿曹":只因这群暴发户,
# 乍富儿曹:即暴发户之意,此指被重用的“驴每”。
"无知小辈":无知之辈,
"一概地把人欺":蛮横欺压他人。
"一地里快蹿轻踮":他们只会四处乱窜,
# 一地里:一作一迷里,一味地。
"乱走胡奔":横冲直撞,
"紧先行不识尊卑":争抢在前却不懂尊卑礼仪。
"【":【折桂令
"】":】
"致令得官府闻知":官府得知后,
"验数目存留":清点数目,
"分官品高低":按品级分配。
"准备着竹杖芒鞋":我只能拄着竹杖,
"免不得奔走驱驰":穿着草鞋奔走效劳。
"再不敢鞭骏骑向街头闹起":再不敢鞭策骏马在街头奔驰,
"则索扭蛮腰将足下殃及":只能弯腰屈膝,任人践踏。
"为此辈无知":因这群无知之辈,
"将我连累":牵连我,
"把我埋没在蓬蒿":将我埋没在荒草,
"失陷污泥":沉沦于污泥。
"【":【尾
"】":】
"有一等逞雄心屠户贪微利":有一类逞强的屠夫贪图小利,
"咽馋涎豪客思佳味":馋嘴的豪客垂涎美味。
"一地把性命亏图":他们残害生灵,
"百般地将刑法陵迟":用尽酷刑。
# 陵迟:即凌迟,古代刑法之一种,把犯人零刀碎割。
"唱道任意欺公":口口声声“欺公合理”,
# 唱道:也作“畅道”“畅好道”“常好是”等,意为“真正是”“正是”等。
"全无道理":毫无道理。
"从今去谁买谁骑":从此谁还买马谁来骑?
"眼见得无客贩无人喂":眼看无人贩马、无人喂养。
"便休说站驿难为":别说驿站无马可用,
# 站驿:一作站赤,驿站,蒙古语。
"则怕你东讨西征那时节悔":只怕你将来东征西讨时追悔莫及!
# 东讨西征:四处征战。
元代散曲家
刘时中(?~?),元代散曲家。洪都(今江西南昌)人。至顺元年,拜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召为户部尚书,未至,改江南行台侍御史,寻擢中丞。刘时中以散曲创作为主,今存小令六十余支,套数三、四首,其中以《水仙子·西湖四时渔歌》最为著名。其小令多写景、叹世之作,风格清新明丽;套数多反映社会现实。今存散曲《端正好》两套、《一枝花》一套、《新水令》一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讽喻的散曲。描绘了一匹千里马不被赏识,其功劳被遗忘,最终落得大材小用甚至惨遭宰割的悲惨境遇。通过对马的遭遇的刻画,营造出一种压抑、悲愤的氛围,实则借马喻人,体现了人世间英雄被埋没、小人得志、忘恩负义、良善受欺的种种丑恶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不平之事的愤慨,抒发了心中的不平之气,以畅快淋漓的方式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
2. 写作手法
比喻:“若论着今日,索输与这驴群队”结合后文“为这等乍富儿曹,无知小辈,一概地把人欺”描述酷吏的行为,以及“把我埋没在蓬蒿,失陷在污泥”表达骏马(隐喻人才)被酷吏迫害的遭遇,诗人借“驴群队”比喻那些导致吏治昏暗的酷吏,以驴的蠢笨来类比酷吏的无知与昏聩。表达了对像骏马一样有才能之士,却无法施展抱负、沉沦下僚的愤懑与不平,抒发了对人才被压抑、被损害境遇的同情。反问:首曲“世无伯乐怨他谁?”以反问开篇,直接质问“没有伯乐,该怪谁?”,将“伯乐缺失”的责任推向现实,引发读者共鸣。“谁知我汗血功,谁想我垂缰义,谁怜我千里才,谁识我千钧力?”连续四个“谁”字反问,列举马的四大美德(汗血功、垂缰义、千里才、千钧力),却无人认可,强化了“贤才被忽视”的悲愤。引用:“世无伯乐怨他谁?干送了挽盐车骐骥”,引用韩愈《马说》“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借“骐骥”的悲剧命运,呼应“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对比:【甜水令】【折桂令】便将驴和马放在一起比较,马的“才德”与驴的“庸碌”形成强烈反差,通过“过去”与“现在”的对照,突出了马命运的悲剧性,也暗示了人才一旦失去“伯乐”(统治者的赏识),便会迅速坠入深渊的现实。这种对比不仅强化了对马的同情,也警示统治者:若继续“弃才用庸”,最终会导致“无人可用”的局面,社会将面临崩溃的危机。
3. 分段赏析
【双调·新水令】开篇点题,以“世无伯乐”直指人才选拔的弊端,呼应韩愈《马说》的慨叹。“挽盐车骐骥”暗喻贤才屈居贱役,“伏枥心”“化龙威”则通过曹操《龟虽寿》的意象,展现良马(喻才士)壮志难酬的悲愤。“用之行舍之弃”以反问收尾,强化对统治者弃置人才的控诉。【驻马听】回忆往昔荣光:“玉鬣银蹄”“雕鞍金辔”极写马的华美雄姿,“三月襄阳绿草齐”“一鞭行色夕阳低”以壮阔画面烘托其驰骋沙场的英姿。而“花间紫骝嘶”“帐前乌骓逝”今昔对比,突显英雄末路的凄凉。“千金骏骨无人贵”直指社会对人才的漠视,痛切入骨。【雁儿落】连用四组“谁知”“谁想”“谁怜”“谁识”,以排比与反问强化情感。四个“谁”字如泣血诘问,层层剥开良马功勋卓著却无人问津的悲怆,语言铿锵,直击人心。【得胜令】列举历史典故:刘备檀溪跃马、关羽单刀赴会、尉迟恭美良川战,以“跳檀溪”“扶敬德”等壮举证明良马(喻忠臣良将)的赫赫战功。反讽“驴群队”的无能,揭露当权者弃贤任愚的荒唐。“果必有征敌,这驴每怎用的?”以反语质问,痛斥统治者昏聩。【甜水令】转写现实:“乍富儿曹”“无知小辈”指趋炎附势之徒,“快蹿轻踮”“乱走胡奔”讽刺其阿谀奉承、扰乱纲纪。“不识尊卑”直指等级混乱的社会病态,语言泼辣,入木三分。【折桂令】揭露官场腐败:“验数目存留,分官品高低”批判以权谋私、任人唯亲的陋习。“竹杖芒鞋”“奔走驱驰”描绘贤才被贬黜后的潦倒,与“埋没蓬蒿,失陷污泥”形成强烈反差,痛陈人才遭摧残之惨状。【尾】以屠户烹马、豪客食马的惨烈场景作结,警示统治者:若继续践踏人才,必致国无良将、民怨沸腾。“东讨西征那时节悔”以预言式呐喊,呼吁珍视人才,否则必将自食恶果。全篇在血泪控诉中收束,余韵悠长,发人深省。
上一篇:元·白朴《摸鱼子 用前韵送敬之蒲君卜居淮上,敬之自》
下一篇:元·王冕《夜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