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王谢宅":夕阳下的王谢旧宅。
"对草树荒寒":面对着荒芜寒冷的草木,
"亭台欹侧":倾斜的亭台楼阁。
"乌衣旧时客":乌衣巷昔日的住户。
"渺双飞万里":远远地双双飞向万里之外,
"水云宽窄":在宽窄不一的水云之间。
"东风羽翅":春风吹动着翅膀,
"也迷却、":也迷失了、
"当时巷陌":曾经的街巷。
"向寻常百姓人家":飞向寻常的百姓家中,
"辜负几回春色":辜负了多少回春天的景色。
"凄恻":凄切悲伤。
"人空不见":人已不在空无一人。
"画栋栖香":彩绘的栋梁上曾有香燕栖息,
"绣帘窥额":曾在绣帘后窥看美人的额眉。
"云儿雾隔":被云雾环绕阻隔。
"锦书至付谁拆":锦书送到了该交给谁拆开。
"刘郎只见惯":刘郎(代指怀古者)只看惯了,
"金陵兴废":金陵的兴盛与衰败,
"赠得行人鬓白":使得漂泊的行人鬓发变白。
"又争如复到玄都":又怎比得上再到玄都观,
"兔葵燕麦":只见兔葵和野草。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夕阳王谢宅。对草树荒寒,亭台欹侧”开篇点出在夕阳下的王谢旧宅,“草树荒寒”“亭台欹侧”描绘出一片衰败景象。昔日繁华的世家宅邸如今如此荒凉,形成强烈的今昔对比,奠定了全词沉郁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带来的沧桑。“乌衣旧时客。渺双飞万里,水云宽窄。”“乌衣旧时客”指曾栖息于乌衣巷的燕子,“双飞万里”写出燕子如今飞向广阔的水云之间。昔日在巷中栖息的燕子如今远离故地,以燕子的变迁暗示世事的无常,进一步深化了怀古的怅惘之情。“东风羽翅,也迷却、当时巷陌”“东风羽翅”写燕子在春风中飞翔,“迷却当时巷陌”则说它们也迷失了曾经熟悉的巷陌。既写出燕子的茫然,也暗喻如今的景象已不复往昔,连燕子都认不出旧时地方,强化了今非昔比的感慨。“向寻常百姓人家,辜负几回春色”燕子如今只能飞向寻常百姓家,再也回不到昔日的王谢宅邸,“辜负几回春色”暗含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以燕子的处境变化,体现出世家大族的衰落,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下片:“悽恻。人空不见。画栋栖香,绣帘窥额”“悽恻”直抒胸臆,点出内心的悲戚。“人空不见”写昔日的人物已不见踪影,“画栋栖香,绣帘窥额”是对往昔繁华景象的想象,今昔对比之下,更显人事已非的伤感,情感浓郁。“云兜雾隔。锦书至付谁拆”“云兜雾隔”营造出朦胧阻隔的意境,暗示与往昔的距离遥远。“锦书至付谁拆”以问句抒发,昔日的书信如今不知该交给谁,进一步写人事消散后的孤寂,强化了凄恻之感。“刘郎只见惯,金陵兴废,赠得行人鬓白”“刘郎”此处代指像作者一样的怀古者,“见惯金陵兴废”写出对历史变迁的习以为常,“赠得行人鬓白”则说岁月流逝,让漂泊的人鬓发斑白。将历史兴废与个人衰老结合,感慨更深沉。“又争如复到玄都,兔葵燕麦”“玄都”“兔葵燕麦”化用典故,玄都观曾繁华一时,后只剩野草。作者说还不如再到像玄都观那样的地方,只见野草,以更荒凉的景象收尾,强化了对世事无常、繁华难再的怅惘,余味悠长。
下一篇:元·马钰《无梦令 赠蓬莱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