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jiǎn
cán
shèng
miá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jiǎn
cán
shèng
mián
dōng
西
liǎng
xiāng
lián
jiāng
chūn
shuǐ
nián
jìn
wàn
qīng
guāng
yuán
huā
làn
jǐn
liǔ
hōng
yān
sháo
huá
mǎn
huān
yuán
yīng
qiú
huáng
cháng
duì
qiū
fēng
duàn
xián

译文

那吐出八层茧丝的吴地之蚕,差不多快要进入眠期了。东西两边的荷叶相互依偎、相互怜惜。这一江水悠悠的春水,什么时候才会流尽呢,那亘古以来的皎洁月光,在今夜显得格外圆满。花朵绚烂如同锦绣一般,柳树在烟雾的烘托下更显朦胧之美。这美好的青春时光令人满意,且能让人拥有欢乐的机缘。不应该总是怀着像司马相如那样寂寞地追求知音的心意,而长久地对着秋风,像那断了弦的琴一样独自悲泣。

逐句剖析

"八茧吴蚕剩欲眠":那吐出八层茧丝的吴地之蚕,差不多快要进入眠期了。

"东西荷叶两相怜":东西两边的荷叶相互依偎、相互怜惜。

"一江春水何年尽":这一江水悠悠的春水,什么时候才会流尽呢,

"万古清光此夜圆":那亘古以来的皎洁月光,在今夜显得格外圆满。

"花烂锦":花朵绚烂如同锦绣一般,

"柳烘烟":柳树在烟雾的烘托下更显朦胧之美。

"韶华满意与欢缘":这美好的青春时光令人满意,且能让人拥有欢乐的机缘。

"不应寂寞求凰意":不应该总是怀着像司马相如那样寂寞地追求知音的心意,

"长对秋风泣断弦":而长久地对着秋风,像那断了弦的琴一样独自悲泣。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是金代诗人元好问创作的婉约词。此词以春夜情思为叙事脉络:上阕“八茧吴蚕”“东西荷叶”以困顿意象起兴,借蚕眠荷卷的静态画面暗喻相思难解之态;“一江春水”与“万古清光”的时空对举,将个体生命的短暂焦虑融入宇宙永恒的哲思维度。下阕“花烂锦”“柳烘烟”的绚烂春景,陡转为“秋风泣断弦”的凄凉晚景,通过“韶华满意”与“寂寞求凰”的强烈反差,构建出盛衰无常的生命隐喻。全词以“蚕眠-荷怜-春尽-夜圆”的意象链与“春景-秋思”的时空轴,形成冷暖交织的抒情张力,其精微的物候观察与深邃的时空感悟,既延续了宋词"以景结情"的抒情传统,又彰显了金代文人词“沉郁顿挫,理趣自生”的独特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八茧吴蚕剩欲眠,东西荷叶两相怜”:描绘了一幅细腻的田园景象,吴蚕即将入眠,荷叶相互依偎,通过对蚕和荷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同时“两相怜”也为下文抒发情感埋下伏笔,暗示了一种相互怜惜的情感。“一江春水何年尽,万古清光此夜圆”:从眼前的田园小景拓展到宏观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不知何时流尽,而今晚的月光却格外圆满。以江水的无尽与月光的圆满形成对比,借江水的流淌表达时光的流逝,以月光的圆满衬托出当下景象的美好,引发词人对时光和永恒的思考,蕴含着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下阕:“花烂锦,柳烘烟,韶华满意与欢缘”:词人用华丽的辞藻描绘出繁花似锦、柳烟朦胧的美景,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日画卷。“韶华满意”直接表达出对美好时光的喜爱和满足之情,“与欢缘”则进一步说明这样的美好时光能够带来欢乐,为下文情感的转折做铺垫。“不应寂寞求凰意,长对秋风泣断弦”:笔锋一转,由前面的美景与欢乐转为对孤独寂寞的感慨。借用司马相如求凰的典故,表达出不应总是孤独地追求爱情,不应该像在秋风中独自悲泣的断弦之琴那样寂寞。既体现了词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又流露出对当下孤独状态的无奈和不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元好问《虞美人·樱桃元是仙郎种》

下一篇:元·丁复《九月一日游昭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