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浮花":不喜爱虚浮的繁花,
"元只爱、":原本只爱、
"松筠高节":松树竹子的高尚节操。
"归去好、":归隐真好、
"草堂风雨":在草堂的风雨中,
"对床心切":与亲友对床谈心的心情急切。
"东鲁云山多秀丽":东鲁的云山多么秀丽,
"西溪泉石尤香洁":西溪的泉石尤其清香洁净。
"待英灵、":期待英灵、
"重入梦中来":重新进入梦中,
"分明说":清晰地诉说心曲。
"今古异":古今时代不同,
"行藏别":处世态度有别。
"身易退":人身容易退隐,
"腰难折":腰骨却难以弯折。
"信叫阍非勇":确实知道直言进谏并非勇敢,
"闭门非怯":闭门自守也并非怯懦。
"玉斧已修明月就":如玉斧已修琢出圆满明月,
"瑶琴何必朱弦绝":瑶琴又何必弹断朱弦。
"试回看、":回头看、
"前日利名心":从前追求功名利禄的心,
"红炉雪":如今如同红炉上的雪花。
元代词人
王旭(生卒年不详,约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东平(今属山东)人。以文章知名于时,与同郡王构、永年王磐并称“三王”。早年家贫,靠教书为生。主要活动于至元到大德年间。有《兰轩集》二十卷,原本已不传。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王旭诗文若干篇,重编为《兰轩集》十六卷,其中诗九卷,文七卷。与王构、王磐相比,王旭处境最不好,诗文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情绪,《古风三十首》集中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二三、《元诗选·癸集》乙集小传、《元书》卷五八。
1.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不爱浮花,元只爱、松筠高节”,以直抒胸臆的方式点明词人不慕荣华、独爱松竹高节的情怀,“浮花”与“松筠”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高洁志趣。“归去好、草堂风雨,对床心切”则流露出急切的归隐之意,“草堂风雨”勾勒出归隐后的生活场景,“对床心切”更见其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东鲁云山多秀丽,西溪泉石尤香洁”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东鲁云山的秀丽、西溪泉石的香洁,借景抒情,进一步强化归隐的吸引力。“待英灵、重入梦中来,分明说”则以浪漫的笔触,表达希望先贤英灵入梦,倾诉心志的愿望,增添了词的韵味。下片“今古异,行藏别”起笔,感慨古今士人行为与处世态度的差异,“身易退,腰难折”以简洁有力的语言,表明自己易于退隐、不愿折腰的坚定立场。“信叫阍非勇,闭门非怯”辩证地阐述叫阍并非勇敢、闭门并非怯懦的观点,展现出词人对处世哲学的独到思考。“玉斧已修明月就,瑶琴何必朱弦绝”运用比喻,以“玉斧修月”喻指自己已修得高洁品格,以“瑶琴不须绝弦”表明无需故作清高,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通达。“试回看、前日利名心,红炉雪”以“红炉雪”作比,形象地写出往日利名之心在高洁志趣面前消融殆尽的状态,收束全词,深化了淡泊名利、坚守气节的主题。
上一篇:元·冯尊师《苏武慢·日月高奔》
下一篇:元·邵亨贞《点绛唇·荒草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