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zhī
èr
shí
shǒu
fèng
zhǐ
zhuàn

朝代:元作者:赵孟頫浏览量:3
sān
yuè
cán
shǐ
shēng
xiān
niú
máo
wǎn
luán
guī
zhōng
shǒu
jīn
dāo
​​qiē
zhī
yōng
zhǐ
sàn
zhōu
zāo
tíng
shù
míng
huáng
niǎo
shēng
qiě
jiāo
cán
dāng
cǎi
sāng
xiá
shì
yóu
áo
tián
shí
rén
shǎo
zhàng
fāng
​​zhòng​​
miáo
xiāng
jiāng
wǎn
cháng
tiáo
yíng
kuāng
zhōng
zhāo
shù
kǒu
wàng
hán
gǎn
zhōng
suì
láo

译文

三月时蚕刚刚孵化出生,身形纤细如牛毛般微小。柔美的闺中少女,洁白的手握着锋利的金刀。切碎桑叶来喂养蚕宝宝,将蚕蚁铺散在蚕纸上周围。庭院的树上黄莺鸣叫,发出的声音温和又娇柔。蚕宝宝饥饿时应当去采桑叶,哪里有空闲去游玩?农忙时节家中人力稀少,男子正忙着田间播种育苗。女人们结伴牵拉桑树枝条,不到早晨就能采满竹筐。几口家人指望靠此过冬御寒,怎敢推辞一整年的辛劳。

逐句剖析

"三月蚕始生":三月时蚕刚刚孵化出生,

"纤细如牛毛":身形纤细如牛毛般微小。

"婉娈闺中女":柔美的闺中少女,

"素手握金刀":洁白的手握着锋利的金刀。

"切叶以饲之":切碎桑叶来喂养蚕宝宝,

"拥纸散周遭":将蚕蚁铺散在蚕纸上周围。

"庭树鸣黄鸟":庭院的树上黄莺鸣叫,

"发声和且娇":发出的声音温和又娇柔。

"蚕饥当采桑":蚕宝宝饥饿时应当去采桑叶,

"何暇事游遨":哪里有空闲去游玩?

"田时人力少":农忙时节家中人力稀少,

"丈夫方种苗":男子正忙着田间播种育苗。

"相将挽长条":女人们结伴牵拉桑树枝条,

"盈筐不终朝":不到早晨就能采满竹筐。

"数口望无寒":几口家人指望靠此过冬御寒,

"敢辞终岁劳":怎敢推辞一整年的辛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奉懿旨撰》是元代赵孟頫作的题画诗。诗中描绘了三月蚕桑之事,从蚕的孵化、少女饲蚕,到男子种苗、女子采桑等场景,展现了农人的辛勤劳作以及桑蚕业对家庭生计的重要性,体现出浓厚的农事生活气息,既有着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包含着“劝农重桑”的思想,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有着较高的价值。在艺术上,这组诗语言清逸,既清晰地传达出画意,又有个人独特情感的抒发,是题画诗的作品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三月蚕始生,纤细如牛毛”开篇点明时间为三月,正是蚕开始孵化的时候。将刚生出的蚕形容为“纤细如牛毛”,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蚕宝宝初临世间时的渺小与脆弱,让人对它们的成长心生怜惜与期待,也为后文写人们对蚕的精心照料做了铺垫。“婉娈闺中女,素手握金刀。切叶以饲之,拥纸散周遭”这几句刻画了闺中少女饲蚕的场景。“婉娈”一词写出了少女的柔美,“素手”强调了手的洁白,与“金刀”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富有美感。少女用金刀切碎桑叶来喂养蚕宝宝,并将蚕蚁铺散在蚕纸周围,细致地展现了饲蚕的具体动作和过程,体现出少女对蚕宝宝的悉心呵护,也反映出蚕桑之事的精细与繁琐。“庭树鸣黄鸟,发声和且娇”此句为环境描写,庭院中的树上黄莺欢快地鸣叫,声音温和娇柔。通过描绘黄莺的歌声,营造出一种春日里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与前文紧张忙碌的饲蚕场景形成了短暂的舒缓对比,让读者在感受到农事繁忙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增添了诗歌的生活气息和画面感。“蚕饥当采桑,何暇事游遨。田时人力少,丈夫方种苗”前两句承接上文,指出因为蚕宝宝饥饿需要采桑,所以采桑的人没有闲暇去游玩。后两句则进一步说明此时正值农忙时节,家中人力稀少,男子都在田间忙着播种育苗,突出了农忙时的紧张与忙碌,体现了“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也强调了农事的繁重,人们都在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相将挽长条,盈筐不终朝”描绘了女人们结伴牵拉桑树枝条采桑的场景,“相将”体现出女人们相互协作的画面,“挽长条”生动地写出了采桑的动作。“盈筐不终朝”则说明不到早晨就能采满竹筐,既表现出女人们采桑的效率,也暗示了她们的勤劳,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蚕的食量很大,需要大量的桑叶来喂养,突出了蚕桑之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口望无寒,敢辞终岁劳”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明了人们辛勤劳作的目的。全家几口人都指望通过养蚕织丝来换取衣物,抵御寒冷,所以即使一年到头都很辛劳,也不敢推辞。这两句诗体现了农人的朴实与坚韧,他们为了家庭的温饱,甘愿付出辛勤的劳动,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农人的同情与敬佩之情,深化了诗歌关注民生疾苦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哲《望蓬莱·听我劝》

下一篇:元·刘时中《双调·殿前欢·醉翁酡,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