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清明二月天":仿佛是用画笔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二月天。
"山城三月只萧然":可山城的三月,却只有一片清寂冷落。
"闲门日日枕书眠":清闲的门户里每天枕着书籍睡觉。
"川下杏花浑欲雪":平川下面的杏花简直如同雪花一样,
"山中杨柳不成烟":山中的柳树没有形成如烟雾般的状态。
"春风回首又明年":转头回望这春风,又要等到来年才能再见了。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画出清明二月天”,以“画”喻景,将清明时节的明媚春光具象化,本应是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二月天,却陡然转折:“山城三月只萧然”。“山城”的僻远、“三月”的时序错位,让春光褪去热闹,只剩“萧然”的清寂。这种反差并非萧瑟的哀叹,而是为后句“闲门日日枕书眠”铺垫:在清冷的山城中,闭门闲居,以书为伴,日日安枕而眠,反倒生出一种避世的恬淡。上阕以“画中春”与“现实寂”的对比,勾勒出闲居生活的底色,静中见安。下阕转写眼前春景,却仍带着若有若无的怅然:“川下杏花浑欲雪”,平川下的杏花盛开,白得如雪似霰,是春光最盛的模样;“山中杨柳不成烟”,山中的杨柳却稀疏纤弱,未能抽出如雾如烟的浓绿。这里的“杏花”与“杨柳”,一盛一淡,一“欲雪”一“不成烟”,既呼应了上阕“萧然”的山城春景,又暗写春光的不均衡。而这份春景的参差,最终落在“春风回首又明年”的慨叹中:即便此刻杏花如雪、杨柳初萌,转头回望时,春风已过,又要等到来年才能再见这般光景。
下一篇:元·姬翼《万年春·云海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