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千载士":陶渊明是千年以来的高士,
"志节尚苦清":他的志向节操崇尚清苦。
"奈为五斗米":无奈为了五斗米的俸禄,
"受彼县令名":接受了那县令的名声。
"束带见督邮":束好衣带去拜见督邮,
"颇亦用下情":这也颇是屈就自己的心情。
"当时岂无议":当时难道没有议论吗,
"以后何平评":后世又如何公正地评价呢?
"苟非归去来":如果不是他辞官归去,
"五柳传不成":五柳先生的传记就不会写成。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分段赏析
“渊明千载士,志节尚苦清”两句,点明陶渊明是千载难逢的贤士,强调他崇尚清苦、坚守志节的品质。一个“尚”字,凸显出陶渊明对清苦志节的执着追求,为全诗奠定了对其敬仰的基调。“奈为五斗米,受彼县令名”两句,描述了陶渊明无奈之下为了微薄的俸禄,接受了县令这一职位。“奈”字体现出一种迫不得已之感,道出了陶渊明为生活所困而做出妥协的无奈境遇。“束带见督邮,颇亦用下情”两句,刻画了陶渊明束好衣带前去拜见督邮这一屈辱场景,“颇亦用下情”表明他在此时也不得不屈就自己,违背内心行事,凸显出他在官场的身不由己。“当时岂无议,以后何平评”两句,诗人发出疑问,当时的人们难道对陶渊明的这些行为没有议论,而后世又该如何公正地评价他呢?这两句引发读者对陶渊明所处境遇及行为的深入思考。“苟非归去来,五柳传不成”两句,指出若不是陶渊明最终毅然辞官,写下《归去来兮辞》,也就不会有流传千古的《五柳先生传》。强调了陶渊明辞官归隐这一关键抉择对其人生及文学成就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元·杨维桢《涂山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