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途驰骤心贪职":在仕途上奔走疾行,一心贪恋官职。
"官事何时能毕":官场的事务何时才能完结。
"力饶射日":纵然有后羿射日般的力气,
"名高为复":有显赫的声名,
"到今何济":到如今又有什么益处。
"休道功名遂":休说功名已成就。
"好身退、":应趁早抽身隐退、
"紧寻归计":赶紧谋划归乡之计。
"啖古人糟粕":去研读古人留下的典籍精粹,
"放怀湖上":在湖上放怀畅游,
"泛扁舟":驾一叶扁舟,
"乐真味":品味真正的闲适滋味。
"颖悟安闲云水":聪慧地安于闲适云水生活,
"恣逍遥、":尽情逍遥自在、
"坦然无累":坦然没有牵累。
"豁天宽胸臆":拓宽心胸,
"调神养气":调养精神气息,
"无萦无系":不受丝毫牵绊。
"性命俱相契":让性命与自然相契合。
"露实相、":显露宇宙真相,
"混融三际":贯穿过去、现在、未来。
"看自强手段":看那凭自身实力,
"斩钉截铁":以干脆利落、毫无迟疑的姿态,
"把尘缘弃":果断决然地抛弃尘世因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道教归隐题材的词。介绍了金代刘志渊对宦途追逐功名的批判,倡导及时身退、归隐湖上,描绘归隐后安闲逍遥、调神养气、性命相契的生活,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摒弃与对道家修真自由的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宦途驰骤心贪职”与“好身退、紧寻归计”“颖悟安闲云水,恣逍遥、坦然无累”,前半句写官场中人贪恋官职、忙于钻营的状态,后半部分写主张抽身隐退、追求安闲逍遥生活,将“宦途追逐功名”与“归隐追求自在”两种人生选择和生存状态对比,突出对功名利禄的批判与对修真悟道、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贴合词中“反映士人对官场生态观察,蕴含修真悟道思想”的创作背景与主题。排比:“豁天宽胸臆,调神养气,无萦无系”中,“豁天宽胸臆”从心胸层面,“调神养气”从身心修养层面,“无萦无系”从精神自由层面,句式结构相近,层层递进展现归隐后达到的境界,虽未严格意义上的排比,但有排比的节奏与表意递进效果,强化了对安闲自在、契合大道生活的描绘,助力表达修真悟道、挣脱尘世羁绊的思想。
3. 分段赏析
“宦途驰骤心贪职。官事何时能毕。力饶射日,名高为复,到今何济”开篇“宦途驰骤心贪职”,以“驰骤”生动描绘出官场中人奔走钻营、贪恋官职的急切之态,“心贪职”直揭其追名逐利本质。“官事何时能毕”,以疑问句式,发出对官场事务繁杂、永无尽头的喟叹,暗含对宦途忙碌无意义的否定。“力饶射日,名高为复,到今何济”,化用后羿射日典故,假设即便有强大力量、显赫声名,到如今又有什么益处,从能力与功名角度,深刻批判功名利禄的虚妄,为后文倡导归隐做铺垫,以犀利议论,撕开宦途追逐功名的假面。“休道功名遂。好身退、紧寻归计。啖古人糟粕,放怀湖上,泛扁舟,乐真味”中,“休道功名遂”,直接否定“功名有成”的价值,劝诫人们莫再执着。“好身退、紧寻归计”,提出“身退”主张,倡导赶紧谋划归隐之路,态度恳切急切。“啖古人糟粕,放怀湖上,泛扁舟,乐真味”,描绘归隐后的生活:研读古人典籍,在湖上悠然放怀,驾扁舟赏景,品味真正的闲适滋味。以具体生活场景,展现归隐的自在与美好,与前文宦途之累形成鲜明对比,强化归隐的吸引力,让“身退”主张更具说服力。“颖悟安闲云水,恣逍遥、坦然无累。豁天宽胸臆,调神养气,无萦无系”中,“颖悟安闲云水”,写人聪慧地领悟到安于云水间(自然与归隐生活)的妙处,“颖悟”凸显对人生的通透认知。“恣逍遥、坦然无累”,描绘在云水间尽情逍遥,内心坦然、毫无牵累的状态,展现归隐后精神的自由。“豁天宽胸臆,调神养气,无萦无系”,进一步写归隐带来的身心变化:心胸如天空般开阔,调养精神气息,不受尘世琐事牵绊,从身心层面,深入展现归隐生活对人的滋养,让读者感受道家追求的“自在”境界。“性命俱相契。露实相、混融三际。看自强手段,斩钉截铁,把尘缘弃”中,“性命俱相契”,追求性命与自然、道的契合,达道家修真悟道的境界。“露实相、混融三际”,言展现出事物的真实本质,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体现对时空与真理的参悟。“看自强手段,斩钉截铁,把尘缘弃”,以“自强手段”显决心,“斩钉截铁”状态度,果断抛弃尘世因缘,收束全词,将对归隐的倡导、对道的追求,推向极致,明言要以决绝态度超脱尘世,尽显道家出世思想的坚定。
上一篇:元·王哲《玉堂春·有个风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