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lái
·
·
chūn
yún
qiǎo
shān
wēng
mào

朝代:元作者:徐再思浏览量:3
chūn
yún
qiǎo
shì
shān
wēng
mào
liǔ
héng
wéi
qiáo
fēng
wēi
chén
ruǎn
luò
hóng
piāo
shā
àn
hǎo
cǎo
shàng
luó
páo
chūn
lái
nán
guó
huā
xiù
guò
西
shuǐ
yóu
xiǎo
yíng
zhōu
wài
xiǎo
hóng
lóu
rén
bìng
jiǔ
liào
xià
lián
gōu

译文

春云宛如老翁的帽子,古老的柳树横放着作为独木桥。微风轻柔,尘土细软,落花飘飞,春江两岸景色美好,青翠的草色染绿了游人的罗袍。春天来到南方,鲜花盛开如锦绣,春雨过后西湖的湖水柔和似油。小瀛洲外小红楼上,有位佳人正喝醉酒,悠悠地摘下帘钩。

逐句剖析

"春云巧似山翁帽":春云宛如老翁的帽子,

# 山翁帽:晋代襄阳太守山简,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子,镇守襄阳时生活十分闲适,好游冶醉酒,每出游,常大醉而归,倒戴白接䍠(古代的一种头巾),人称“山翁帽”

"古柳横为独木桥":古老的柳树横放着作为独木桥。

"风微尘软落红飘":微风轻柔,尘土细软,落花飘飞,

# 落红:坠落的花瓣。

"沙岸好":春江两岸景色美好,

"草色上罗袍":青翠的草色染绿了游人的罗袍。

"春来南国花如绣":春天来到南方,鲜花盛开如锦绣,

# 南国:南方。

"雨过西湖水似油":春雨过后西湖的湖水柔和似油。

# 水似油:写西湖水光亮平滑如油。

"小瀛洲外小红楼":小瀛洲外小红楼上,

# 红楼:多为贵妇所居华贵楼房。,小瀛洲:本指传说中的仙山,在这里指湖中的幽僻之地。

"人病酒":有位佳人正喝醉酒,

# 病酒:醉酒,如同病了一样。

"料自下帘钩":悠悠地摘下帘钩。

# 料:料想。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春来·和则明韵》是元代散曲作家创作的一组散曲,共两首。第一首以荒村春景为题,展现闲适自得的隐逸意趣。第二首聚焦杭州西湖春色,明媚中透出淡淡闲愁,形成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张力。全组曲语言清丽质朴,以白描手法捕捉自然瞬息之美,既延续了元散曲的市井气息,又融入古典诗词的意境经营。两首作品通过不同场景的切换,一为郊野春色,一为都市春情,共同构建出了对春日生命力的审美感知与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作家

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字德可,号甜斋,嘉兴(今浙江嘉兴)人。曾任嘉兴路吏,以擅写散曲名世。其散曲以悠闲生活与闺情春思、恋情、江南自然景物、归隐等题材为主,也有一些赠答、咏物为题的作品。徐再思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合辑二人散曲作品为《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代表作品有《水仙子·夜雨》《蟾宫曲·春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散曲是元代散曲作家为应和友人任昱(字则明)原作而作,当作于晚春时节,通过描绘荒村春景与西湖柔波等意象,展现自然生机与闲适心境,歌咏春天的美好景色,抒发恬淡自适的情怀。任昱的原作已佚,其本事与创作年份未能确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元代散曲,也是一组咏春题材的散曲。作品通过“春云似山翁帽”“古柳作独木桥”等白描手法,描绘了荒村野渡的盎然春意与西湖的潋滟水光,既展现了“草色染罗袍”的闲适野趣,又暗含“红楼病酒人”的婉约情思,整体营造出春色醉人、物我相谐的意境,抒发作者恬淡自适的情怀。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中“春云巧似山翁帽,古柳横为独木桥。”以“山翁帽”喻春云,化用晋代山简醉后倒戴白接篱的典故,将云朵的轻盈形态与山翁的闲适神态结合,赋予春云拟人化的趣味;“古柳横为独木桥”则以老柳枝的虬曲形态比拟独木桥,突出自然景物的古朴野趣。通过云、柳的静态描写,勾勒出荒村春日的慵懒与悠然,展现元曲白描手法的清丽特质。“风微尘软落红飘,沙岸好,草色上罗袍。”中“风微尘软”以触觉写春风和煦,“落红飘”以视觉捕捉花瓣纷扬的动态,动静结合中透出春意阑珊的细腻。“草色上罗袍”将青草的生机拟作主动浸染行人衣衫,暗含人与自然的交融。第二首中“春来南国花如秀,雨过西湖水似油。”前句以“花如秀”写南方春花的繁盛绚丽,后句以“水似油”喻西湖雨后的平滑光亮,化用白居易“湖号钱塘泻绿油”诗意,凸显江南春色的明艳与柔美。“小瀛洲外小红楼,人病酒,料自下帘钩。”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场景,“小瀛洲”与“小红楼”形成空间对照,暗示游赏与居所的关联。“人病酒”点出人物借酒消愁的状态,“料自下帘钩”以揣测口吻写佳人独倚轩窗、无心赏景的孤寂,与上文的明媚春光形成反差,深化了曲中隐含的惆怅情调。

3. 作品点评

此组曲语言浅白如话,却精于炼字,全曲以白描勾画春景,语言质朴自然,体现元曲“以俗为雅”的特点。前首以荒村野趣为主,后首转向西湖胜景与闺情,形成“乐景衬哀情”的张力,反映元代文人隐逸与感怀交织的复杂心境。两首均以“春景”为题,却通过不同地域、视角的切换,展现元曲题材的多样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梵琦《渔家傲·听说西方无量乐》

下一篇:元·许有壬《满江红·次汤碧山清溪》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