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溪流见底清":百里溪流清澈见底,
"苕花蘋叶雨新晴":苕花与浮萍的叶子在雨后新晴中舒展。
"南浔贾客舟中市":南浔的商贾在船上交易,
"西塞人家水上耕":西塞的居民在水中耕作。
"岸转青山红树近":岸边回转处,青山与红树渐近,
"湖摇碧浪白鸥明":湖面碧波荡漾,白鸥飞翔明丽如画。
"棹歌谁唱弯弯月":是谁在唱着棹歌,此时弯月高悬,
"仿佛吴侬《子夜》声":仿佛听到吴地民歌《子夜》的曲调。
1. 分段赏析
“百里溪流见底清,苕花蘋叶雨新晴。”开篇点明诗人所见的溪流景色,“百里”写出溪流之长,“见底清”强调溪水的清澈,给人以纯净之感。“苕花蘋叶雨新晴”描绘了雨后苕花蘋叶的清新姿态,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为全诗奠定了清新明快的基调。“南浔贾客舟中市,西塞人家水上耕。”这两句描写了湖州当地的生活场景。“南浔贾客舟中市”展现了南浔商人利用舟船进行贸易的独特商业活动,体现了当地的商业繁荣。“西塞人家水上耕”则描绘了西塞人家在水上耕种的农耕生活,反映出当地人民适应自然、勤劳质朴的生活状态,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岸转青山红树近,湖摇碧浪白鸥明。”颈联描写了行船过程中的景色变化。“岸转青山红树近”随着船行,岸边的青山和红树逐渐靠近,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湖摇碧浪白鸥明”描绘了湖面上碧浪荡漾,白鸥飞翔的景象,白鸥在碧浪中显得格外洁白明亮,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性,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棹歌谁唱弯弯月,仿佛吴侬《子夜》声。”尾联通过想象仿佛听到的棹歌,融入文化元素。“棹歌谁唱弯弯月”描绘了在弯月高悬的夜晚,不知是谁唱起了棹歌,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氛围。“仿佛吴侬《子夜》声”将歌声与吴地女子唱的《子夜》歌联系起来,增添了江南水乡的文化韵味,表达了诗人对湖州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下一篇:元·舒逊《临江仙 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