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人和采莲歌":采莲人唱着采莲歌,
# 采莲歌:泛指江南妇女采莲时唱的歌曲。
"柳外兰舟过":杨柳岸边一叶小舟轻轻地划过,
# 兰舟:木兰制的舟,此为采莲船的美称。
"不管鸳鸯梦惊破":那一片欢声笑语,全然不顾忌把静夜中的鸳鸯梦惊醒。
"夜如何":怎么了?
# 夜如何:现在是夜里的什么时辰?言夜已深。
"有人独上江楼卧":此时有人独自来到江楼上
"伤心莫唱":别云唱那,
"南朝旧曲":让人伤心的南朝旧曲,
# 南朝旧曲:南朝梁武帝萧衍尝作乐府《江南弄》,其中一曲名《采莲曲》其子简文帝萧纲也作有《采莲曲》;作者由《采莲曲》联想到南朝陈后主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故莫唱。借用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意。
"司马泪痕多":以免引得失意的人落泪。
# 司马泪痕多:唐代诗人白居易于元和年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他作于这时期的《琵琶行》诗,借歌女身世以抒发自己失意的悲哀。诗的末两句谓:“座中泪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此取其意。司马,州刺史的辅佐官,在唐代实为闲职。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小令,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抒发兴亡之感的作品。开篇描绘采莲人欢快唱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轻快划过的热闹场景,展现出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氛围。“夜如何”一句转折,巧妙将全曲划分为两个迥异空间,一边是充满活力的采莲之景,一边则引出独上江楼之人,其孤寂落寞与外界欢腾形成鲜明反差。结尾处,作者以“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借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典故,委婉道出内心对朝代兴衰的深沉感慨。这里的“南朝旧曲”,既指陈后主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又影射金统治者的昏庸,表达了作者对金朝灭亡的沉痛与对历史的反思。全曲构思精巧,巧用乐景写哀情,语言含蓄委婉,格调沉郁,深刻体现了作者对往昔王朝覆灭的伤痛与思索。
2. 写作手法
对比:“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描绘出采莲人相互唱和,乐音高扬,柳外兰舟轻快划过的热闹欢快之景;而“有人独上江楼卧”则刻画了一人独自登上江楼、孤寂落寞的画面,将众人的欢畅与个人的寂寥进行对比,使两种场景的反差更加强烈。同时,以采莲歌的欢快与“南朝旧曲”的悲凉对比,突出兴亡之感。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前两句“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展现了月夜下江南水乡采莲的热闹场景,歌声悠扬,兰舟穿梭,营造出欢乐愉悦的氛围。但这样的乐景却反衬出后文“有人独上江楼卧”的孤寂,以及作者内心深处对金朝灭亡的哀愁,以乐写哀,倍增其哀。用典:“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一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和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南朝旧曲”暗指陈后主荒淫亡国的《玉树后庭花》,作者借此影射金统治者的昏庸;以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泪湿青衫的遭遇自比,委婉表达出自己对金朝灭亡的伤痛、孤独,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增添了作品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情感深度。
3. 分段赏析
《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开篇“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鲜活的江南采莲图景,“和”字生动展现出采莲人相互唱和、其乐融融的欢快场景,“柳外兰舟过”则勾勒出小船在柳荫下悠然划过湖面的画面,短短两句便从听觉和视觉角度,营造出热闹欢愉的氛围,为后文情感转折做铺垫。“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一句,“不管”二字凸显出采莲人尽情欢歌、无拘无束的状态,全然不顾歌声是否会惊破他人好梦,而“夜如何”既是对时间的询问,更巧妙地成为全曲情感转换的过渡,将场景从热闹的采莲活动引向独上江楼的孤寂,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有人独上江楼卧”,此句通过“独”字强烈地渲染出一种孤独寂寥的氛围,与前文众人的欢乐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卧”字生动刻画出人物百无聊赖、落寞惆怅的姿态,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其内心的孤寂与哀愁。结尾“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伤心莫唱”直抒胸臆,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哀伤与担忧,“南朝旧曲”化用陈后主《玉树后庭花》这一亡国之音的典故,暗指金朝的灭亡,影射金统治者的昏庸无度,同时以“司马泪痕多”化用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的典故自比,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金朝灭亡的悲痛之情、兴亡之感以及失节之悲,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厚重。全曲运用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和用典等表现手法,先以欢快热闹的采莲场景为乐景,反衬出独上江楼之人的孤独哀伤,再通过典故的巧妙运用,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兴亡紧密相连,语言婉曲,格调深沉,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而又深沉的情感。
4. 作品点评
《小桃红·采莲人和采莲歌》是元代散曲中别具一格的抒情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情感内涵彰显其文学价值。在写作特色上,全曲巧妙运用对比与以乐景衬哀情的表现手法,将采莲人的欢歌笑语与独上江楼者的孤寂落寞并置,以热闹欢快的场景反衬出作者内心的悲凉,极具艺术张力;同时化用多个经典典故,如“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含蓄委婉地抒发兴亡之感,使作品增添了历史文化底蕴。语言风格上,曲词简洁明快而又韵味悠长,通俗中见雅致,寥寥数语便勾勒出鲜明的画面与浓烈的情感。其亮点“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一句,堪称神来之笔,既点明主题,又引发读者对历史兴衰的无限遐思。在历史与文学地位方面,此曲突破传统采莲曲多写爱情的窠臼,转而借景抒情,抒发朝代兴亡之叹,为元散曲的题材拓展作出贡献,展现出遗民文学特有的深沉与厚重,对后世怀古诗、兴亡叹类作品的创作具有深远的启发意义。
# 贯云石《阳春白雪·序》:“杨西庵平熟,已有知者。”《太和正音谱》云:“杨西庵之词,如花柳芳妍。”平熟盖指其音调,芳妍则其词采。西庵采莲女计十一首,右举二首写采莲女之情思,柔媚悠长,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不详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荣誉委员曾永义《黑暗时代的自由颂——元人散曲》
# 曲写离人相思之情。“独上江楼卧”之叹与鸳鸯双飞之羡,是同一思绪的不同说法。音乐的穿插其间,更增无限凄凉,且有余音缭绕,不绝如缕之韵致。
不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
上一篇:元·王冕《新店道上》
下一篇:元·马钰《无梦令·三髻山侗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