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愁如雪不能消":春天的愁绪像积雪般难以消融,
"又见清明卖柳条":又到清明时节看见街边叫卖柳枝。
"伤心玉照堂前月":玉照堂前的月光令人感伤,
"空照钱塘夜夜潮":徒然映照着钱塘江夜夜不息的潮水。
元代画家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文学家。一说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幻霞子、荆蛮民等,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其性好洁而迂僻,人称“倪迂”。初奉佛教禅宗,后入全真教。人品高洁,元末卖田散财,浪迹太湖、泖湖一带。一生未仕。倪瓒擅画水墨山水,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其创“折带皴”,所作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意境清远萧疏,自谓“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其诗多为酬唱之作,造语天然,清隽淡雅;散文自然不雕琢。兼工书法,学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存世画作有《渔庄秋霁图》《梧竹秀石图》《雨后空林》等。诗文有《倪云林先生诗集》《清閟阁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春愁如雪不能消”,诗人开篇直接表达自己的春愁如同雪花一般,纷纷扬扬,难以消除。以雪喻愁,新颖独特,形象地展现出春愁的纷繁复杂和挥之不去,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次句:“又见清明卖柳条”,点明时间为清明,看到卖柳条这一清明时节特有的景象。“又见”二字,透露出一种时光流转的感慨,同时卖柳条的场景也进一步触动了诗人的愁绪,使春愁更加具体可感。第三句:“伤心玉照堂前月”,“玉照堂”可能是诗人曾经生活或有特殊回忆的地方,看到堂前的月亮,不禁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伤心”二字直接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将情感进一步深化。末句:“空照钱唐夜夜潮”,描绘出月亮空自照着钱塘江潮的画面。“空照”一词,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钱塘江潮的夜夜奔腾,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感伤,暗示时光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惆怅推向高潮。
上一篇:元·杨维桢《漫兴七首其一》
下一篇:元·张宪《房中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