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ǎn
jiāng
hóng
·
·
zhěn
shàng
shā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zhěn
shàng
shān
yǐn
yǐn
xiàn
gōng
méi
xiū
rén
hǎo
zài
duàn
hún
huà
xiāng
shí
luó
chén
xiāng
lái
yǒu
xìn
xiāo
shēng
yuǎn
xún
hèn
jiāng
chūn
zuì
xiān
táo
fāng
chán
juān
yuè
sháo
huá
mèng
jìn
chóu
réng
jiāng
huā
gòng
jiāng
cǎo
shí
zhōng
jǐn
shù
cuī
cán
dié
lǎo
bīng
xiāo
jiǎn
yuān
yāng
zhī
pàn
chǔ
yún
xiāng
shēng
xiū
xiū
xiāng

译文

枕畔的吴山轮廓,隐隐浮现、宛如女子青碧修长的宫眉。所念之人似在眼前、却又恍如缥缈,从画图中相识般。仿佛能闻到她罗袜带起的香尘传来音讯,却遍寻不到玉箫声远逝的踪迹。只恨不能让、仙桃般的春色沉醉芳席,留住这迷幻的美好。明月皎洁,时光易逝。梦境已尽,而愁绪仍堆积难消。江上花草连绵,相思何时能有尽头。锦树凋零,蝴蝶衰老,冰绡裁破,只剩单只鸳鸯。甘愿让巫山云、雨般的往事一生休绝,从此不再相互忆念。

逐句剖析

"枕上吴山":枕畔的吴山轮廓,

"隐隐见、":隐隐浮现、

"宫眉修碧":宛如女子青碧修长的宫眉。

# 宫眉:妇女依宫中流行样式描画的眉毛。

"人好在、":所念之人似在眼前、

"断浑似":却又恍如缥缈,

"画图相识":从画图中相识般。

"罗袜尘香来有信":仿佛能闻到她罗袜带起的香尘传来音讯,

"玉箫声远寻无迹":却遍寻不到玉箫声远逝的踪迹。

# 玉箫:玉制的箫或箫的美称。

"恨不将、":只恨不能让、

"春色醉仙桃":仙桃般的春色沉醉芳席,

"迷芳席":留住这迷幻的美好。

"婵娟月":明月皎洁,

"韶华日":时光易逝。

# 韶华:美好的时光。

"梦已尽":梦境已尽,

"愁仍积":而愁绪仍堆积难消。

"江花共江草":江上花草连绵,

"几时终极":相思何时能有尽头。

"锦树摧残胡蝶老":锦树凋零,蝴蝶衰老,

"冰绡翦破鸳鸯只":冰绡裁破,只剩单只鸳鸯。

# 冰绡:薄而洁白的丝绸。

"拌楚云、":甘愿让巫山云、

"湘雨一生休":雨般的往事一生休绝,

"休相忆":从此不再相互忆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满江红·枕上吴山》是金末元初时代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虚实交织,以“画图相识”“香尘有信”写思念的朦胧与期待;下片借自然永恒对比人事凋零,结句以“休相忆”的反语强化情根深种的挣扎。通篇融景入情,婉转而悲怆,抒对所思之人的缥缈思念与相见不得的愁绪,以江花江草、鸳鸯破碎等景慨叹相思无尽,道尽爱而不得的无奈与隐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愁绪的词。词中通过描绘枕上所见的吴山、回忆中的人物踪迹,融景入情,抒写出对所思之人的缥缈思念与相见不得的愁绪,并以“江花江草”“鸳鸯破碎”等意象,慨叹相思无尽,爱而不得的无奈和隐痛。

2. 写作手法

反语:“拌楚云、湘雨一生休,休相忆。”句中愈是说“休”,愈见其放不下的深情,让离别之痛在反语中更显沉郁。虚实结合:“枕上吴山,隐隐见、宫眉修碧”实写词人卧躺时所见的吴山景象,写出了山形的纤细秀美;“人好在、断浑似,画图相识”虚写对人的思念,写出记忆的模糊,又暗含对方如画中美人般美好,实写和虚写相结合,暗含了词人对眼前这片山水的情感,流露出词人对那人深切而朦胧的牵挂。

3. 分段赏析

上片:“枕上吴山,隐隐见、宫眉修碧”三句是写词人卧躺时所见的吴山景象。“宫眉修碧”用比喻手法,将吴山的轮廓比作宫女修长的青黑色眉毛,既写出了山形的纤细秀美,又赋予山一种柔美的气息,暗含词人对这片山水的情感。“人好在、断浑似,画图相识”三句转入对人的思念。“人好在”是词人的祈愿与猜想,希望思念的人一切安好;“断浑似”意为“断断续续总好像”,“画图相识”则说那人的模样仿佛在画中见过一般。这里将思念的人虚化,既写出记忆的模糊,又暗含对方如画中美人般美好,流露出词人对那人深切而朦胧的牵挂。“罗袜尘香来有信,玉箫声远寻无迹”两句是写对往昔美好场景的追念。“罗袜尘香”化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意境,暗指女子轻盈走过留下的香气,“来有信”似有踪迹可寻;“玉箫声远”写悠扬的箫声渐渐远去,“寻无迹”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有信”一“无迹”形成对比,写出美好事物既真实存在过又难以捕捉的特点,流露出词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寻与失落。“恨不将、春色醉仙桃,迷芳席”三句直抒胸臆,写词人的强烈愿望。“春色”“仙桃”“芳席”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词人想让这明媚春色沉醉仙桃、迷漫芳席,实则是希望留住如春色般美好的时光与情感,表现出对往昔欢愉场景的留恋和无法挽回的怅惘。下片:“婵娟月,韶华日”两句是对美好时光与景物的概括。“婵娟月”指皎洁美好的月亮,“韶华日”指明媚的青春时光,两个短语并列,简洁勾勒出曾经拥有的美好景物与年华,为下文抒发愁绪做了铺垫。“梦已尽,愁仍积”两句是情感的转折与深化。“梦已尽”写出美好的梦境已然结束,象征着往昔的美好回忆已消逝;“愁仍积”则直接点出愁绪像堆积的尘埃一样,并未随梦境消散。“已尽”与“仍积”形成对比,突出了愁绪的深重与持久。“江花共江草,几时终极”两句借景物抒发绵长愁绪。“江花”“江草”是江边常见的自然景物,本是寻常之物,“几时终极”却以问句形式,问它们何时才能终结。这里并非真问花草,而是借江花江草的无尽,来写自己内心愁绪的绵延不绝,道尽爱而不得的无奈与隐痛。“锦树摧残胡蝶老,冰绡剪破鸳鸯只”两句用象征手法写美好事物的消逝。“锦树摧残”指美丽的树木凋零,“胡蝶老”指蝴蝶衰老不再翩跹,“冰绡剪破”指精致的丝绸被撕裂,“鸳鸯只”指原本成对的鸳鸯成了单只。这些意象都指向美好事物的破坏或离散,既写出了时光流逝带来的衰败,又暗含离别之痛。“拌楚云、湘雨一生休,休相忆”三句是词人故作决绝的抒情。“拌”是“甘愿”的意思,“楚云、湘雨”代指江南一带的风雨,象征着漂泊的境遇或愁苦的氛围。“一生休”说甘愿在这样的风雨中了此一生,“休相忆”表面是说不要再思念,实则是反,越是强调“休相忆”,越能看出词人内心无法割舍的深切思念,以决绝的语气强化了那份藏在心底、难以言说的愁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贡性之《题菜》

下一篇:元·郭翼《漫兴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