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宫车出建章":清秋夜来宫车出建章,
# 建章:汉代的宫殿名,诗里泛指宫廷。,宫车:宫廷内的车辆。
"紫衣小队两三行":紫衣小队排列两三行。
"石阑干畔银灯过":石栏干畔举着银灯过,
# 畔:一作外。,石:一作曲。
"照见芙蓉叶上霜":照见荷花叶上的清霜。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宫词。诗歌描绘了深夜时分,宫车从建章宫驶出,两三行身着紫衣的侍从相随的场景。随着队伍前行,石栏杆旁银灯闪烁,照亮了荷叶上的清霜。全诗通过对宫廷夜间出行场景的细腻刻画,以简淡的笔触展现出宫廷生活的精致与静谧,在清冷的氛围中透露出一股华贵之气。
2. 分段赏析
《秋词》前两句以“清夜”点明时间,夜幕笼罩下,宫车悄然驶出宫廷。不同于白昼出行时的盛大仪仗,此时仅有两三行身着紫衣的宫女随行。万籁俱寂的时辰,稀疏的人员配置,使得场景既无喧嚣嘈杂,亦无侍卫呼喝,尽显深宫的静谧与秩序。宫女的紫衣在夜色中若隐若现,平添几分神秘高雅,诗人着重勾勒出这场安静且隐秘的夜间出行。值得注意的是,据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代皇帝热衷夜游宫苑,甚至特制“五云车”以供享乐,元诗人陈孚《云车夜游诗》便专述此事,可见萨都剌笔下的场景确有现实依据。诗的后两句聚焦出行队伍的沿途景致。受宫禁所限,诗歌视角似从远处凝望,只见紫衣小队缓缓移动,银灯微光与荷叶霜辉相互映照。“紫衣”“银灯”“白霜”等意象清雅朦胧,宛如一幅淡墨小品,寥寥几笔却意境深远。不过,后世有观点质疑此诗与元朝宫廷实际不符。元人杨瑀在《山居新话》中考证指出,北方无芙蓉、宫中无石阑干、宫人日常不穿紫衣、宫车不应夜出等问题,认为这仅是“拟宋宫词”。但这些观点有待商榷,前文已证实宫车夜出确有其事,且陶宗仪多部著作记载元上都内苑及郊外均种植芙蓉。实际上,诗中的“芙蓉”更多承载着象征意义。元上都内宫池沼沿用汉代太液池之名,与诗中“建章”呼应。历史上,太液芙蓉久负盛名,从唐明皇赞誉杨贵妃为“解语花”,到白居易笔下“太液芙蓉未央柳”,这一意象早已超越实景,成为文人墨客心中的理想图景。即便萨都剌未曾亲见,借由想象与用典,反而赋予诗歌更悠远的韵味。
3. 作品点评
《秋词》跳出传统宫词的哀怨窠臼,以简淡笔触勾勒出隽永意境。作为诗人兼画家的萨都剌,将其独特的艺术感知力融入诗中,赋予作品极强的画面张力。诗中,他巧妙捕捉宫廷生活的一个静谧瞬间:万籁俱寂的深夜,一辆宫车缓缓驶出,两三行身着紫衣的宫人悄然相随;银灯摇曳,清冷的光芒洒在池畔石栏,映照着荷叶上凝结的白霜,泛起点点冷光。整首诗不着一词描绘宫廷奢华,却于细微处尽显生活之精致,华贵之气自然流转于字里行间。元诗人杨维桢曾盛赞萨都剌宫词造诣超越唐代王建、张籍,虽或有溢美之词,但足见其在当时诗坛的崇高地位,以及作品所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
# 天锡诗风流俊爽,修本朝家范。《宫词》及《芙蓉曲》,虽王建、张籍无以过矣。
元杨维桢《竹枝词序》
# 以极少的语句,包蕴极丰富的内涵,是萨都剌宫词的特色。这首宫词写宫车出宫,偏不写通常警跸满道、仪仗华丽的场面,而写宫车夜出,抓住夜色、灯火两个细节来写:一辆宫车,两三行宫女,银灯,芙蓉,从各个侧面表现出深夜的冷寂,令人神往。
现代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
上一篇:元·杨维桢《怀家》
下一篇:元·侯善渊《一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