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村日长人事少":在偏僻的乡村人际关系变得简单,
"一个新蝉噪":闲来无事听蝉鸣。
"恰待葵花开":看葵花开放,
# 恰:方才、刚刚之意。
"又早蜂儿闹":又看到前来采花的小蜜蜂,
"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像周庄梦蝶一样,高枕无忧进入梦乡。
# 梦随蝶去:意谓人生如意。
“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1251?~1321?),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官吏。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其戏曲创作以格调飘洒脱俗,语言典雅清丽著称。杂剧或写历史兴亡之爱国主题,或写士人怀才不遇之穷愁困顿,多数则写隐居乐道、神仙道化,以寄孤愤。散曲多写景纪行、叹世归隐之作。风格皆豪放清逸。马致远终生致力于剧曲创作,所作杂剧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任风子》《陈抟高卧》《青衫泪》及与人合写的《黄粱梦》七种,其中《汉宫秋》最为著名。散曲有辑本 《东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散曲,描绘了夏日西村,新蝉鸣叫,葵花绽放,早蜂穿梭其间的画面。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安静祥和的氛围,体现了乡村夏日独有的宁静与生机,表达了作者对这种宁静乡村生活的喜爱与享受,同时也流露出远离尘世喧嚣后的惬意与悠然。
2. 写作手法
白描:“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作者用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过多修饰地勾勒出西村夏日里白昼变长、人们闲适,以及新蝉鸣叫、葵花初开、蜂儿忙碌的场景,如同一幅简笔画,展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画面,体现了白描手法。反衬:以动写静,“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乡村白日悠长且人事稀少,本是静谧氛围,此时一只蝉的鸣叫打破寂静,却反而衬托出整个村子愈发宁静,这是以蝉噪这一动景来突出乡村环境的静谧,属于以动衬静手法。拟人:“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中“闹”字赋予蜂儿人的行为特点,仿佛蜂儿像人一样在花丛中热热闹闹地忙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蜂儿在葵花间穿梭的活泼场景,运用了拟人手法。用典:“高枕上梦随蝶去了”此句使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作者在此曲中运用这一典故,借庄周梦蝶的逍遥自在,表达自己在乡村生活中摆脱世俗功名羁绊,内心惬意、悠然自得的心境,使作品增添了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
3. 分段赏析
“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日长”巧妙点明时令,“人事少”则精准勾勒出乡村清闲的背景。随着夏日来临,乡村白昼渐长,人们的事务也愈发稀少,此时,一只新蝉在枝头聒噪。南朝梁代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千古名句,以声响反衬静谧之境,堪称“文外独绝”。此曲特意强调“一个新蝉噪”,同样是以动衬静,借蝉鸣凸显出西村的宁静氛围。“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葵花,向来是五月的标志。在乡间,葵花迎着东方暖阳悄然绽放,金黄的花盘与翠绿的花叶相互辉映,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画面。夏日悠长,气温回暖,不知从何处飞来的蜜蜂,在花丛间忙碌穿梭。王国维曾对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赞誉有加,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杏花盛开,以“闹”字拟人,将盎然春意描绘得生动鲜活。此曲中的“闹”字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动静结合,使整幅画面充满生机。花儿绽放,蜂儿忙碌,这般平常的乡村生活场景,在马致远眼中却清新动人。他沉醉于这夏日午后的美景之中,享受着心灵的悠然自得。“高枕上梦随蝶去了”,此句既描绘了作者高枕熟睡的眼前实景,又巧妙运用典故。《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自此,后世常以“蝶梦”指代梦境。作者梦到蝴蝶翩翩起舞,逍遥自在,可见其已摆脱功名束缚,在这安逸宁静的小村庄里,实现了身心的彻底解脱。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以情感驾驭景物,敏锐捕捉富有季节特色的事物,生动地营造出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4. 作品点评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风格清新质朴,语言直白易懂,却生动真切地将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即便所涉题材并非新颖独特,但其凭借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依然具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元·杨维桢《春晖草》
下一篇:元·许桢《柳梢青·叠嶂浮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