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yān
jīng
ér
shí
liù
yán
huā
hóng
yǎn
lán
xiāng
mǎn
chén
fēi
cuì
xiù
lóng
biān
jiāo
chūn
fēng
dàn
dàng
yáo
chūn
xīn
jǐn
zhēng
yín
zhú
gāo
táng
shēn
xiù
qīn
nuǎn
jǐn
yuān
mèng
lián
chuí
tiān
chén
chén
fāng
nián
shuí
shuǐ
chūn
kùn
zhuó
rén
juàn
shū
lái
xiǎo
rùn
tiān
jiē
mǎn
yuàn
yáng
huā
fēi

译文

燕京的少女刚满十六七岁,容颜像花红,眼珠似黑漆。幽兰的香气飘满道路,马蹄扬起烟尘四处飞舞,翠袖笼着短鞭,女儿娇羞滴滴。春风荡漾摇动她那怀春的心,锦筝银烛也只感高堂深深,心中空旷。独自睡在冰冷的锦被里,做不成鸳鸯梦,紫帘下垂,晨雾弥满,天色昏沉沉。谁来怜惜美好的年华去如流水,春天真使人困乏懒于梳洗。夜里下了濛濛细雨润湿了京城的街道,满院的杨花已不能随风飘起。

逐句剖析

"燕京女儿十六七":燕京的少女刚满十六七岁,

# 燕京:即元大都北京。

"颜如花红眼如漆":容颜像花红,眼珠似黑漆。

# 眼如漆:眼珠象漆一样又黑又亮。漆,形容黑色。

"兰香满路马尘飞":幽兰的香气飘满道路,马蹄扬起烟尘四处飞舞,

# 尘:一作“如”。,兰香:指少女身上散发的幽香之气。

"翠袖笼鞭娇欲滴":翠袖笼着短鞭,女儿娇羞滴滴。

# 欲滴:一作“滴滴”。,翠袖笼鞭:执鞭之手笼在翠色的衣袖里。翠袖:翠绿色的衣袖。翠:一作“窄”。笼鞭:指挥鞭,谓策马,有版本作“短鞭”。

"春风淡荡摇春心":春风荡漾摇动她那怀春的心,

# 淡荡:舒缓荡漾,使人和畅。一作“澹荡”;一作“驰荡”。

"锦筝银烛高堂深":锦筝银烛也只感高堂深深,心中空旷。

# 银:一作“华”。,锦筝:筝的美称,一作“银筝”。

"绣衾不暖锦鸳梦":独自睡在冰冷的锦被里,做不成鸳鸯梦,

# 绣衾不暖锦鸳梦:独自睡在冰冷的鸳鸯锦被里,暗指爱情无可依托。锦鸳:锦缎作的鸳鸯枕。

"紫帘垂雾天沉沉":紫帘下垂,晨雾弥满,天色昏沉沉。

# 紫帘垂雾天沉沉:明写天气阴沉,实喻空虚寂寞。紫帘垂雾:一作“紫烟红雾”。

"芳年谁惜去如水":谁来怜惜美好的年华去如流水,

# 芳年:喻美好的年岁,指青春年少。

"春困著人倦梳洗":春天真使人困乏懒于梳洗。

# 著人:使人,一作“着人”。,春困:春日温和的天气使人困卷。

"夜来小雨润天街":夜里下了濛濛细雨润湿了京城的街道,

# 天街:京城中的街道。

"满院杨花飞不起":满院的杨花已不能随风飘起。

# 满院杨花飞不起:杨花已飘零,但因被雨水打湿,已经飞不起来。喻指女子飘零委地之悲苦命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燕姬曲》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一首乐府民歌体诗作。此诗以一位燕京少女为主角,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其容貌之美与内心之寂,借春景抒写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悲剧性。全诗分三层展开,先写少女出游时的明艳,后转入深闺独处,展现其生活的空虚与孤独,最后杨花凋零象征芳华易逝、命运沉浮,表达了深深的怅惘与哀愁。全诗蕴藉婉丽,融情入景,文笔清丽。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燕姬曲》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作品,其创作时间存在两种主流说法:一说作于泰定四年(1327年),时值诗人中举后初次入京,对燕京风貌充满新鲜感;另一说作于至顺二年(1331年),萨都剌任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期间,此间他常以诗歌记录京城风俗景物,此诗即为其吟咏市井生活的代表作之一。同时诗中女主人公的身份历来也存有争议。部分学者推测其为青楼女子,但萨都剌在《鬻女谣》中曾明言“不入歌舞春风乡”,且此诗意象清雅,无狎昵之态,故更多观点倾向于认为其描写对象或为贵族姬妾,或为寻常少女,但作品中也并未坐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借春景抒写女性命运的悲剧性,生动形象地绘现了元代妇女个人生活情状的某种侧面,表现了她们失去自行驾驭爱情命运权利的苦闷,诗中婉约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赋予作品深沉的艺术感染力。

2. 写作手法

象征:诗歌尾句“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写次日晨起的情景,夜来春雨使院内的杨花狼藉困顿,委地不起。这“飞不起”的杨花,既象征着诗歌女主人公绝望的心绪,既所谓“春心已作沾泥絮”,与上文“春风澹荡摇春心”的春风和畅,春心摇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又象征着几乎所有燕京女儿未来的命运,即“芳年谁惜去如水”,使人不能不感到一种深沉的长惘与悲哀。动静结合:诗的前四句“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描绘女主人公出游,刻画其外貌姣美,有静态的容颜描写,也有动态的举止呈现,寥寥数笔,动静搭配。行人对她的反应是动态,她美丽的形象是静态,动静相衬,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先声夺人。赋:“春风澹荡摇春心,锦筝银烛高堂深。绣衾不暖锦鸳梦,紫帘垂雾天沉沉”等句,对实景进行直接描写,是典型的赋法。既描绘出春风晃漾之景,又借此领起女主人公春心摇荡,在叙事写物中自然引发情感,为后文情节和情感发展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燕京女儿十六七,颜如花红眼如漆。兰香满路马尘飞,翠袖笼鞭娇欲滴。”寥寥数笔,动静结合。前两句直接描绘燕京女子的外貌,以“颜如花红”状其面容娇美,“眼如漆”写其双眸明亮,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女子青春艳丽之态。后两句从动态入手,写女子出游时,身上散发的兰香弥漫道路,骑马扬起的尘土飞扬,她翠袖轻笼马鞭,娇俏之态跃然纸上。诗人通过对女子外貌与出游场景的描写,让读者如见其人,生动展现了女子的艳丽娇俏,先声夺人,为后文进一步深入刻画女子内心与生活做铺垫。中间四句“春风澹荡”既实写春日景色,又有“兴”的作用,由春风荡漾引出女子春心摇荡。随后诗人笔锋一转,从白日出游转入黑夜独处,从公开场合到高堂深居。“锦筝银烛”营造出华丽却孤寂的氛围,暗示女子内心的寂寞。“绣衾不暖”“锦鸳梦”则显豁地透露出女子在爱情生活上的失意,她形单影只,独守空房。“紫帘垂雾天沉沉”进一步渲染出漫漫长夜冷寂、朦胧的氛围,与女子悲凉、恍惚的心境相契合,为后文继续深入描写女子心境与命运埋下伏笔。末四句写次日晨起之景。“芳年谁惜去如水”直接抒发女子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却无人珍惜,流露出女子内心的无奈与悲哀。“春困著人倦梳洗”进一步描绘女子因春困而慵懒倦怠,连梳洗都提不起兴致,展现其情绪的低落。后两句“夜来小雨润天街,满院杨花飞不起”,借景抒情,夜来小雨滋润天街,满院杨花却因雨沉重,飞不起来。“飞不起”的杨花,既是眼前实景,又象征着女子绝望的心绪,与上文“摇春心”形成强烈反差,同时也象征着女子未来的命运。这几句诗通过对女子晨起状态与庭院景色的描写,将女子的失意、无奈与对命运的悲叹表达得淋漓尽致。

4. 作品点评

《燕姬曲》是元代诗歌中反映女性题材的经典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洞察与艺术魅力。全诗风格蕴藉婉丽,以融情入景之笔,借富于色彩与表现力的语言,通过暗示、象征手法,从燕京女儿的外在肖像自然过渡到其内心世界,细腻揭示封建女子“失去爱情命运自主权”的悲剧内核。诗中未直言人物境遇(待字、独守),却以含蓄笔触勾勒元代妇女生活的典型侧面,将个体苦闷与社会对女性的桎梏相联结,使人物命运具有时代普遍性。它以肖像描写为切入点,不露痕迹地深入人物精神世界,将视觉审美与情感悲剧、个体命运与历史语境相融合,既展现元代女性的生存情状,又以高度典型性引发对封建女性命运的深层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诗又名《杨花曲》,用的是南朝乐府体,文笔清丽婉转。前段用平声韵写繁华,给人以蕴长未尽之意;后段用仄声韵写衰落,给人以伤怀悲恻之感。转折明显,对比强烈,不加一句评论而寄托悠深。时人推崇萨都拉“最长于情”(虞集《清江集·序》),就是指这类作品而言。

不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总编辑李梦生《古诗观止》

# 本诗写燕姬始荣终衰,蕴含褒贬人世之意。全诗婉约清丽,写燕姬之艳丽不落凡笔。

不详上海学术月刊社副编审刘明浩《宋元诗观止》下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元无名氏《塞鸿秋》

下一篇:元·王哲《川拨棹·这修行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