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鸱夷湖上水仙舟":在鸱夷湖的上面,有水仙乘坐的船,
"舟中仙人十二楼":舟中仙人住在十二瑶台楼阁。
"桃花春水连天浮":桃花盛开春水连天漂浮,
"七十二黛吹落天外如青沤":众多青黑色的山峰被风吹落,好像飘到天边以外的青色水泡一样。
"道人谪世三千秋":这位修道的人被贬谪到人间已经三千个春秋了,
"手把一枝青玉虬":手持一枝青玉般的拐杖。
"东扶海日红桑樛":东方的海日映照着红桑使其向下弯曲,
"海风约住吴王洲":海风好像阻挡住了吴王曾经所在的江洲。
# 住:一作在。
"吴王洲前校水战":吴王小洲前演习水战,
"水犀十万如浮鸥":十万水军如浮鸥点点。
"水声一夜入台沼":潮水声一夜涌入宫苑池沼,
"麋鹿已无台上游":如今已经没有麋鹿在曾经的台阁上游玩了。
"歌吴歈":歌唱吴地歌曲,
# 歈:一作歌。
"舞吴钩":舞动吴钩宝剑,
# 钩:一作剑。
"招鸱夷兮狎阳侯":招呼范蠡啊,亲近波神阳侯。
"楼船不须到蓬丘":楼船不必远航到蓬莱仙山,
"西施郑旦坐两头":西施郑旦分坐楼船两头。
"道人卧舟吹铁笛":道士卧在舟中吹奏铁笛,
"仰看青天天倒流":抬头看着青天好像倒着流动。
"商老人":商山四皓老人,
"橘几奕":种了几棵橘树悠闲地下棋?
"东方生":东方朔大仙,
"桃几偷":偷了几个桃子?
"精卫塞海成瓯窭":精卫鸟填塞大海最终只形成狭小的高地,
"海荡邙山漂髑髅":海潮冲荡北邙山,浮起森森白骨。
"胡为不饮成春愁":为何不借酒消解这春色中的万古愁。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怀诗。诗人通描绘了五湖的自然风光与历史场景,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2. 写作手法
用典:“鸱夷湖上水仙舟”,“鸱夷”本指古代一种皮囊,后因春秋时期范蠡的典故成为特定意象。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等记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自号“鸱夷子皮”,泛游五湖(太湖一带)归隐。此后,“鸱夷”便成为范蠡的代称,也象征着功成身退、隐逸江湖的情怀。诗句中“鸱夷湖”即暗指范蠡曾泛舟归隐的五湖(太湖),以“鸱夷”代指这片水域与范蠡的关联,既赋予湖面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又借典故暗含“隐逸”“仙游”的意涵,与后句“水仙舟”的奇幻色彩相呼应,让“湖上泛舟”的场景不仅是实景,更承载了对古代贤士归隐风范的追慕,丰富了诗句的深层内涵。
3. 分段赏析
开篇“鸱夷湖上水仙舟,舟中仙人十二楼”以“鸱夷舟”和“仙人楼阁”的意象,营造出超逸出尘的游仙氛围,暗喻隐士高洁情怀。“桃花春水连天浮,七十二黛吹落天外如青沤”运用夸张手法,将春水与远山(“七十二黛”指山峦)的壮丽景色融为一体。“道人谪世三千秋,手把一枝青玉虬”塑造了一位历经沧桑的修道者形象,“青玉虬”象征其高洁品性。“东扶海日红桑樛,海风约在吴王洲”以“海日”“吴王洲”勾连古今,为下文铺垫。“吴王洲前校水战,水犀十万如浮鸥”再现吴越争霸的历史画面,“水犀”指精锐水军,“浮鸥”比喻其渺小脆弱,暗含对权力角逐的轻蔑。“水声一夜入台沼,麋鹿已无台上游”通过“麋鹿无踪”的今昔对比,抒发盛衰无常的感慨。“歌吴歈,舞吴钩,招鸱夷兮狎阳侯”以歌舞场景呼应前文,将历史人物(范蠡“鸱夷子皮”)与神话意象(“阳侯”为水神)结合,体现隐逸与豪情的交织。“楼船不须到蓬丘,西施郑旦坐两头”借西施典故,进一步深化对历史兴亡的反思。“道人卧舟吹铁笛,仰看青天天倒流”展现了诗人的个人修养。“商老人,橘几奕?东方生,桃几偷?”连用典故(商山四皓、东方朔),以戏谑笔调消解沉重历史感。末句“精卫塞海成瓯窭,海荡邙山漂髑髅。胡为不饮成春愁”以精卫填海的徒劳、战乱后的荒冢为喻,最终落脚于“春愁”,将历史沧桑、人生虚无的情感推向高潮,语言奔放而情感深沉。
下一篇:元·赵雍《木兰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