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绿愁红倚暮烟":瘦黄的绿叶、愁怨的红花依偎在傍晚的烟霭中。
"露华凉冷洗婵娟":清凉的露水,洗净了莲花那美好的身姿。
# 婵娟:形容莲形态美好。
"含情脉脉知谁怨":(莲花)含着深情凝视着,不知在怨恨谁,
"顾影依依定自怜":凝视身影恋恋不舍,定然是在自我怜惜。
"风送雨":风裹挟着雨,
"水连天":水与天空相连。
"凌波无梦夜如年":莲花如凌波仙子般,没有梦境的夜晚像一年般漫长。
# 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的洛水女神代指莲。
"何时北渚亭边月":什么时候才能在北边水洲的亭边月下,
# 北渚亭:在济南大明湖,北宋曾巩建亭于此,赏莲赋诗。
"狼藉秋香拂画船":看那零落的秋日花香,轻轻拂过华丽的游船。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词。描写了暮色及风雨中凋残的莲花,刻画了莲花孤寂、含情自怜的形象,运用拟人化手法,寄托了作者与莲共感、渴求知己的思绪,营造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忧愁、孤独的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瘦绿愁红倚暮烟”“含情脉脉知谁怨,顾影依依定自怜”,将莲花赋予人的情态,“愁”“含情脉脉”“顾影自怜”,生动刻画莲花孤寂哀怨的形象。用典:“凌波无梦夜如年”,巧用《洛神赋》“凌波微步”典故,原意写洛水女神步履轻盈,词中以“凌波”代指莲,赋予莲女神般的美好形态,增添空灵凄清之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瘦绿愁红倚暮烟”:此句以“瘦绿”“愁红”形容凋残的莲叶与莲花,“愁”字赋予莲人的情感,“倚暮烟”描绘莲花在暮色烟霭中伫立的姿态,勾勒出孤寂凄清的画面,奠定全词凄凉基调。“露华凉冷洗婵娟”:“露华凉冷”写出秋露的寒凉,“婵娟”形容莲花的美好形态,“洗”字似写露水洗去莲花的娇艳,实则暗含莲花在寒凉中更显憔悴,强化其凄苦处境。“含情脉脉知谁怨,顾影依依定自怜”:“含情脉脉”“顾影依依”赋予莲花人的神态,仿佛它满怀哀怨却无人理解,只能独自怜惜自身境遇,细腻刻画莲花的孤寂与哀怨,寄寓作者的情感。下片:“风送雨,水连天”:以简洁的语言勾勒风雨交加、水天相连的景象,渲染出壮阔而凄凉的氛围,为下文写莲花的处境做铺垫,凸显环境的恶劣。“凌波无梦夜如年”:“凌波”化用典故写莲的美好,“无梦”“夜如年”则写出莲花在长夜中的孤寂难熬,仿佛漫漫长夜没有慰藉,时间过得格外缓慢,强化愁苦之情。“何时北渚亭边月,狼藉秋香拂画船”:以虚景写北渚亭边的月色与带着秋香的莲花拂过画船的景象,与眼前莲花的凋残形成对比,寄托作者对美好过往的怀念及与莲共感、渴求知己的思绪。
上一篇:元·沈禧《踏莎行 芳尘春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