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o
yǒu
shù

朝代:元作者:杨维桢浏览量:3
huáng
shū
zhēng
lǎo
xiù
cái
xiù
cái
lǎn
xià
shū
tái
fáng
běn
wèi
hán
chóu
chū
zhū
yīng
zhī
hàn
zuò
kāi
tài
shǒu
wǎng
táng
xià
bài
shǐ
使
chén
kōng
xiàng
biān
huí
lǎo
guǎn
chūn
qiū
liú
xiàng
xiōng
zhōng
cái

译文

皇帝下诏书征召我这老秀才,我却懒得离开我的读书台。张良当年是为报韩国的仇才出山,诸葛亮本就知道汉朝国运将会重开。太守白白地在堂下拜见我,朝廷使臣徒劳地往返京城。老夫我手中握着春秋史笔,留着在胸中随心评判世事。

逐句剖析

"皇帝书征老秀才":皇帝下诏书征召我这老秀才,

"秀才懒下读书台":我却懒得离开我的读书台。

"子房本为韩仇出":张良当年是为报韩国的仇才出山,

"诸葛应知汉祚开":诸葛亮本就知道汉朝国运将会重开。

"太守枉于堂下拜":太守白白地在堂下拜见我,

"使臣空向日边回":朝廷使臣徒劳地往返京城。

"老夫一管春秋笔":老夫我手中握着春秋史笔,

"留向胸中取次裁":留着在胸中随心评判世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不赴召有述》为元代文学家杨维桢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等诗句,展现了诗人拒绝朝廷征召的坚定立场。诗中引用了子房辅佐韩国、诸葛扶持汉室等历史典故,并结合“太守枉于堂下拜”的现实场景,形成了借古喻今、托古言志的创作手法。诗的结尾“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以“春秋笔法”自比,彰显了文人的风骨与气节。全诗押灰韵,严格遵循七言律诗的格律规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杨维桢(1296~1370),元代文学家。一作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因擅吹铁笛,自号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杨维桢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一生致力于诗文辞赋的革新,亦工散曲,又善行草书。其尤以倡导古乐府而追随者甚众,形成“铁雅诗派”。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其在创造手法上有浪漫主义的特点,好驰骋异想,运用奇辞,受李贺影响很深。代表作品有《丽则遗音》《铁崖先生古乐府》《东维子文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杨维桢拒绝了张士诚政权的征召。他诗中的“秀才懒下读书台”生动地反映了这段经历。诗的结尾提到“春秋笔”,这一典故源自孔子编撰《春秋》时所采用的“微言大义”的笔法,体现了诗人坚守史家精神的创作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这首诗通过叙述个人经历和抒发情感,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社会现实以及个人理想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首尾呼应:诗的首联“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以“老秀才”自况,通过“懒下”二字奠定全诗基调。尾联“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则以“春秋笔法”自喻,凸显了文人的风骨与气节。首尾呼应,构建了诗人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境界。用典:颔联“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中,诗人连续使用了张良和诸葛亮的典故。其中,“子房本为韩仇出”引用了张良为报韩仇辅佐刘邦的故事,典出《史记·留侯世家》。这一典故表明张良之所以辅佐刘邦,是为了报韩国灭亡之仇,而非单纯追求功名。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拒绝朝廷征召的原因,暗示自己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出山。“诸葛应知汉祚开”则化用了《出师表》中“汉室倾颓”的语境,暗含对时局的评判。诸葛亮辅佐刘备,是为了复兴汉室,而非追求个人功名。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进一步表明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暗示当前的朝廷并非值得自己出山的明主。

3. 分段赏析

首联“皇帝书征老秀才,秀才懒下读书台”,直接点明事件,皇帝下诏书征召老秀才,而这位秀才却慵懒地不愿走下读书台。“懒”字用得极为巧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皇帝征召的态度,并非是真正的“懒”,而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体现出诗人内心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想法,不想轻易被朝廷的征召所左右,展现出其独立的人格和洒脱的性情。颔联“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应知汉祚开”,诗人在此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张良(子房)为了替韩国报仇,毅然投身反秦大业;诸葛亮知晓汉室的兴衰,出山辅佐刘备,致力于兴复汉室。诗人以这两位历史人物自比或作参照,暗示自己有着类似的抱负和对历史使命的思考。也许他认为自己不应仅仅为了迎合朝廷的征召而轻易出仕,而是要像子房和诸葛那样,为了真正有价值的目标和理想,才会选择投身于政治或社会事务中。这两句诗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颈联“太守枉于堂下拜,使臣空向日边回”,进一步描述了征召的场景,太守亲自到堂下拜见,使臣也只能空手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朝廷)返回。“枉”和“空”两个字,强调了太守和使臣的行为是徒劳的,突出了诗人拒绝征召的坚决态度。同时,这两句也揭示了官场的某种虚礼和无奈,太守的屈尊下拜与使臣的无功而返,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官场形式主义的不屑和反感。尾联“老夫一管春秋笔,留向胸中取次裁”,诗人以“老夫”自称,尽显其自信与豪迈。他将自己的笔比作春秋史笔,意味着自己有着如史官般记录历史、评判是非的能力和担当。“留向胸中取次裁”则表明,诗人要将这支笔留在自己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见解来对世间万物进行评判和书写,不受外界权力和世俗的干扰,充分表达了诗人追求真理、坚持自我价值的决心,以及对自由独立精神的向往和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牧常晁《梧桐树·谩腾腾》

下一篇:元·杨维桢《石妇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