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闲吟":醉意朦胧中随意吟诗,
"兴来独往":兴致来了独自前往,
"山静悄无人语":深山寂静无声,连人语都听不见。
"两岸桃花":溪流两岸绽放着桃花,
"一溪春水":一湾春水潺潺,
"似忆仙源无路":仿佛在追寻那难以寻觅的仙境源头。
"花上莺啼":枝头黄莺婉转啼鸣,
"云间犬吠":云端传来犬吠声,
"偶到洞仙琳宇":偶然间闯入神仙居住的琳琅宫殿。
"便相留、":仙人便留我坐下、
"闲话长生":闲谈长生之道,
"嗟我委形非故":可叹我这副身躯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图画里、":画卷里、
"昔日天台":描绘的昔日天台山,
"当年刘阮":当年刘阮遇仙的传说,
"此说荒唐无取":实在荒诞不可信。
"避世秦人":那些避世的秦人,
"放舟渔子":泛舟的渔夫,
"却恐偶然相与":只怕偶然相遇也会改变心志。
"岭日将沉":山岭的夕阳即将沉落,
"林风忽动":林间风突然吹起,
"吹落半帘红雨":卷落了半幅帘幕般的缤纷落花。
"待少焉、":稍待片刻,
"月出东方":月亮从东方升起,
"拄个瘦藤归去":我拄着弯曲的藤杖独自归去。
元末明初诗人
凌云翰(1323~1388),元末明初诗人。字彦翀,号柘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正十九年举浙江乡试,授平江路学正,不赴,后授成都府学教授,坐事谪南荒,归葬西湖。凌云翰博览群籍,通经史,工诗,与瞿佑友善。其诗华而不靡,才情奔放,驰骋而不离轨辙。其亦工词,曾作咏梅词100首、咏柳词100首,称“梅柳争春”,时人赞以韵调俱美。著有《柘轩集》。
1. 分段赏析
“醉里闲吟,兴来独往,山静悄无人语”三句是描写词人自身状态及山中环境的起笔。“醉里闲吟”表明词人在微醺的状态下悠然吟诗,尽显闲适之态;“兴来独往”体现出词人随性而为,兴致起时便独自前往山中,洒脱自在;“山静悄无人语”描绘出山中一片静谧的氛围,没有他人的言语声,突出环境的清幽宁静,为后文的描写奠定了静谧的基调。“两岸桃花,一溪春水,似忆仙源无路”三句是对山中景色的描写。“两岸桃花”描绘出两岸盛开着艳丽桃花的美好景象,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绚烂;“一溪春水”则写出春水潺潺流动的画面,给人以灵动之感;“似忆仙源无路”将眼前的景色与桃花源相联系,仿佛让人回忆起那难以寻觅的仙境,增添了一种神秘和向往之情,暗示着此处景色如同仙境般美丽却又难以捉摸。“花上莺啼,云间犬吠,偶到洞仙琳宇”三句继续描写山中的见闻和际遇。“花上莺啼”从听觉角度出发,写出黄莺在花枝间欢快啼叫的情景,使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云间犬吠”则通过云间传来的犬吠声,进一步渲染出山中环境的清幽与神秘,也暗示着此处可能有仙人居所;“偶到洞仙琳宇”点明词人偶然间来到了神仙居住的道观,为故事发展增添了奇幻色彩,引出下文与仙人的交流。“便相留、闲话长生,嗟我委形非故”两句写的是词人被洞仙琳宇的仙人留下交流的情景。“便相留、闲话长生”表明仙人热情地挽留词人,与他谈论长生不老之道,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嗟我委形非故”则是词人发出的感慨,叹息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样子,流露出对时光流逝、自身变化的无奈和对长生的向往,使情感更具深度。“图画里、昔日天台,当年刘阮,此说荒唐无取”四句是词人对传说的看法。“图画里、昔日天台,当年刘阮”提及了天台山中刘晨、阮肇遇仙的传说,将其比作图画中的故事;“此说荒唐无取”则直接表明词人认为这些传说荒诞不经,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体现出词人较为理性的态度,也与前文他自己的遇仙经历形成对比,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避世秦人,放舟渔子,却恐偶然相与”三句是词人对一些故事中人物的联想。“避世秦人”让人联想到桃花源中躲避战乱的秦人;“放舟渔子”则如同发现桃花源的渔人;“却恐偶然相与”表示词人觉得这些人物的相遇或许只是偶然的情况,进一步强调了这些故事的偶然性,也表达出词人对这些故事背后深意的思考,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岭日将沉,林风忽动,吹落半帘红雨”三句是对山中傍晚景色的描写。“岭日将沉”描绘出太阳即将在山岭后落下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日暮的氛围;“林风忽动”写出山林间的风突然吹动,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一丝动态;“吹落半帘红雨”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被风吹落的桃花比作红色的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桃花飘落的美丽画面,色彩鲜艳,富有诗意,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待少焉、月出东方,拄个瘦藤归去”两句写的是词人的行动和时间的推移。“待少焉、月出东方”表明时间慢慢过去,月亮从东方升起,交代了时间从傍晚到夜晚的变化;“拄个瘦藤归去”描绘出词人拄着一根瘦藤杖独自归去的画面,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闲适自在的状态,同时也给人留下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仿佛词人带着对山中经历的回味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