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棹沧浪":荡舟在青苍色的水面上,
"落霞残照":晚霞伴着落日余晖,
"聊倚岸回山转":姑且靠着船岸,看山回路转。
"乘雁双凫":成行的大雁与成对的野鸭,
"断芦漂苇":在断芦漂苇间飞过,
"身在画图秋晚":此身仿佛处在深秋傍晚的画卷之中。
"雨送滩声":雨声送来滩头的水响,
"风摇烛影":风吹动摇曳的烛影,
"深夜尚披吟卷":深夜里还在披阅诗卷。
"算离情、":想来离别的情怀、
"何必天涯":又何须远在天涯,
"咫尺路遥人远":往往是近在咫尺,却似路途遥远、人各一方。
"空自笑、":徒自笑叹、
"洛下书生":那些洛下的书生,
"襄阳耆旧":襄阳的故老,
"梦底几时曾见":只在梦里曾几何时见过。
"老矣浮丘":我已如浮丘公般年老,
"赋诗明月":对着明月赋诗,
"千仞碧天长剑":有直插千仞碧天的长剑相伴。
"雪霁琼楼":待雪后初晴登上琼楼,
"春生瑶席":春日里设下华美的宴席,
"容我故山高宴":容许我在故乡的高山上设宴畅饮。
"待鸡鸣、":等到鸡鸣时分、
"日出罗浮":太阳升起于罗浮山,
"飞渡海波清浅":我要飞越过清浅的海波归去。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秋日出游的词。描绘了秋日行舟景象,展现词人晚年对离别之情的感怀、对前贤的追忆,以及对功名的疏离和对归隐逍遥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用典:下片“空自笑、洛下书生,襄阳耆旧,梦底几时曾见”中,借用“洛下书生”“襄阳耆旧”两个典故。“洛下书生”指东晋时洛阳一带文采风流的文人,“襄阳耆旧”指襄阳当地有声望的贤达之人。词人借这两个典故,以“空自笑”“梦底曾见”表达追怀之情,也暗含乱世中难寻前贤风采的怅惘。意象组合:上片“沧浪”“落霞”“乘雁”“断芦”等秋日意象,勾勒出清旷秋景,“滩声”“烛影”则由昼入夜,以声影衬静,融行舟之景与文人雅趣。下片“明月”“长剑”显豪迈,“雪霁”“春生”“琼楼”“瑶席”构设归乡佳境,“罗浮”“海波”定方位,“飞渡”表急切。意象从实景到虚景,从自然到人文,层层递进,既绘秋晚清幽,又寄归隐之切,组合疏密有致,营造出清远疏阔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上片 “放棹沧浪,落霞残照,聊倚岸回山转”,以“放棹”点出行舟之事,“沧浪”“落霞残照”铺展秋日江景,“聊倚岸”显随性,“回山转”写舟行中所见山影变幻,开篇便勾勒出清幽自在的行舟画面,奠定闲淡基调。“乘雁双凫,断芦漂苇,身在画图秋晚”,“乘雁双凫”绘飞鸟动态,“断芦漂苇”描水边萧瑟,以“身在画图”直抒观感,将自然景致与自我融入结合,既写秋晚之美,又含人在景中的沉醉。“雨送滩声,风摇烛影,深夜尚披吟卷”,由白日入深夜,“滩声”“烛影”以声、影衬静,“尚披吟卷”显词人深夜苦读或创作的状态,于静谧中见文人雅趣。“算离情、何必天涯,咫尺路遥人远”,由景转情,“算”字起笔带思索,“何必天涯”转折巧妙,点出“咫尺路遥人远”的离情,将离别之痛从遥远拉至近旁,更显怅惘深切。下片“空自笑、洛下书生,襄阳耆旧,梦底几时曾见”,“空自笑”含自嘲,借“洛下书生”“襄阳耆旧”典故,写对前贤的追怀仅存于梦中,既见对往昔的感慨,又添历史感。“老矣浮丘,赋诗明月,千仞碧天长剑”以“浮丘”自比点出年老,“赋诗明月”显风雅,“千仞碧天长剑”藏豪情,于衰老中见精神的超逸,情感由怅惘转向旷达。“雪霁琼楼,春生瑶席,容我故山高宴”,畅想归乡场景,“雪霁”“春生”绘四季佳境,“琼楼”“瑶席”“高宴”描宴饮之盛,尽显对故乡的向往,寄托归隐之愿。“待鸡鸣、日出罗浮,飞渡海波清浅”,以“鸡鸣”“日出”写时间流转,“罗浮”“海波”定归乡方位,“飞渡”显归心之切,画面明丽,将归隐之愿推向高潮,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