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栏杆月半掐":小玉栏杆边,月亮已升到半空,
# 月半掐:形容农历月初或月尾的一弯眉月。掐,用拇指与别的指尖对握为一掐。
"嫩绿池塘春几家":嫩绿的池塘边,有几户人家沐浴在春光里。
"乌啼芳树丫":乌鸦在芬芳的树杈上啼叫,
# 树丫:树杈子。
"燕衔黄柳花":燕子衔着黄色的柳花。
元代散曲作家
张可久(1280~1350?),元代散曲作家。号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移居杭州。延祐末年任绍兴路吏,历桐庐典史、徽州路税务大使等职,后归隐西湖以终。张可久能诗词,尤以散曲知名于世,与散曲作家乔吉并称“张乔”或“乔张”。今存其小令八百五十余首,套曲九套。作品风格清雅明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常常熔铸诗词名句。《太和正音谱》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如瑶天笙鹤”。生前曾编定《今乐府》《吴盐》《苏堤渔唱》《新乐府》四种散曲集,已散佚。今传有《张小山小令》《小山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暮春夜景的散曲,通过“小玉栏杆”“嫩绿池塘”“乌啼芳树”“燕衔柳花”等细腻意象,描绘了静谧清冷的暮春月夜图,动静结合间暗含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与淡淡怅惘。
2. 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勾勒出弯钩似的春夜之月,点明时间为暮春月夜。作者独倚斜栏,在静谧氛围中捕捉夜间景致:“小玉栏杆”与“嫩绿池塘”对仗精巧,一弯眉月斜挂栏杆,近处池塘被绿树环绕,岸边青草丰茂,将水面染作碧绿,远望翠色间隐约可见几处茅屋。动静结合:“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则转静为动,芳树上鸟鸣清脆,燕子衔着嫩黄柳花翩飞,与前文“嫩绿池塘”的静态描写相映成趣。动静交错间,以灵动的禽鸟之姿凸显春夜的幽静深邃,层次分明,足见作者炼字构图的深厚功力。
3. 分段赏析
以“暮春即事”为题,“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勾勒出弯钩似的春夜之月,点明时间为暮春月夜。作者独倚斜栏,在静谧氛围中捕捉夜间景致:“小玉栏杆”与“嫩绿池塘”对仗精巧,一弯眉月斜挂栏杆,近处池塘被绿树环绕,岸边青草丰茂,将水面染作碧绿,远望翠色间隐约可见几处茅屋。十四个字如工笔小品,将暮春夜景的清幽淡雅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则转静为动,芳树上鸟鸣清脆,燕子衔着嫩黄柳花翩飞,与前文“嫩绿池塘”的静态描写相映成趣。动静交错间,以灵动的禽鸟之姿凸显春夜的幽静深邃,层次分明,足见作者炼字构图的深厚功力。
4. 作品点评
此曲全篇以景为骨,通过点面交织、以微见著的笔法,将暮春景致勾勒得鲜活灵动。虽未直抒胸臆,却于景物铺陈间,不着痕迹地流露出作者宁静悠远的心境,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意境——景中有人影,人因景而添韵。暮春作为春日的终章,常被赋予春光将逝的怅惘,作者笔下的暮春图景,既是对美好景致的描摹,也暗含对时光悄然流逝的喟叹。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春”与“秋”向来是寄托愁绪的典型意象:“秋”的悲怆往往浓烈直白,裹挟着肃杀之气;而“春”的惆怅则如细雨润物,多借女性视角委婉传递。此曲中的朦胧意象与细腻情思,恰似温婉女子的低吟浅唱,虽通篇未着一“愁”字,却在清幽笔触下,晕染出若有若无的淡淡伤怀。其语言素淡天然,情感含蓄隽永,余韵悠长。
上一篇:元·丁鹤年《自咏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