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度东关":早晨我经过东关市,
# 东关:东关市,在今浙江绍兴县东运河旁。
"薄暮曹娥宿":晚上住宿在曹娥江,
# 曹娥:曹娥江,在浙江境内,江水至嵊县合流,经绍兴曹娥庙前,故名。
"草床未成眠":草垫床上难入睡,
"忽起西邻哭":忽然听到西部的哭泣声。
"敲门问野老":敲门问村老,
"谓是盐亭族":说是煮盐的亭户民。
# 盐亭族:煮盐的亭户家人。
"大儿去采薪":大儿去砍柴,
"投身归虎腹":被老虎咬食。
"小儿出起土":小儿去起土修盐场,
# 起土:指起土修筑盐场。
"冲恶入鬼箓":冲犯了邪恶鬼神而死去。
# 入鬼箓:指死亡。鬼箓:即鬼录,死者名册。箓:一作录。,冲恶:冲犯闪神恶煞。
"课额日以增":征盐的赋税天天增加,
# 课额:指规定亭户上交食盐的定额。
"官吏日以酷":官吏们天天地残酷剥削。
"不为公所干":官吏不断增加赋税不是为国家,
# 干:干求。
"惟务私所欲":而是只尽力为满足自己的私欲。
"田关供给尽":官府的赋税供给尽了,
# 田关:指官府的赋税。
"鹾数屡不足":盐的赋税总是交不足。
# 鹾数:即“课额”。鹾:盐的别钇。
"前夜总催骂":前夜总催官来催骂,
# 总催:盐务官吏名称。
"昨日场胥督":昨日场胥官来督促。
# 场胥:盐务官吏名称。
"今朝分运来":今天分运官又来,
# 分运:盐务官支名称。
"鞭笞更残毒":鞭打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灶下没有一尺草,
"瓮中无粒粟":瓮中没有一粒粟。
"旦夕不可度":早晚不能度,
"久世亦何福":长久地活在世上有什么好处。
# 久世:长久地活在世上。
"夜永声语冷":夜深已没有说话声,
# 夜永:夜深。
"幽咽向古木":只有面对古树的哭泣声。
# 幽咽:低声悲痛的哭泣。
"天明风启门":天明风开门,
"僵尸挂荒屋":只见尸体挂在荒屋里。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歌借诗人投宿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盐户在官府层层盘剥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体现了元末时期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官吏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铺垫:“清晨渡东关,薄暮曹娥宿”,诗人以简洁的叙述,交代了自己从清晨渡过东关,到傍晚抵达曹娥住宿的行踪,明确了时间与地点,为后文叙述邻人之哭、野老诉说等内容做了铺垫,使文章衔接自然,层层推进。细节描写:“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诗人欲睡草床,却未等入眠,就听到西邻的哭声。“草床”这一细节,直观展现出投宿之家的贫困,而“西邻哭”则增添了悲剧氛围,暗示当地民生疾苦的普遍性。侧面描写:“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录。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园供给足,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辱。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诗人通过敲门询问野老,借野老之口讲述盐亭族的遭遇,没有直接描写亭户的悲惨,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其经历的真实与残酷,增强了感染力。对比:“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辱。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将官吏不断地催骂、侮辱、鞭笞的凶狠残暴,与亭户家灶下无草、瓮中无粟的困窘相对比,突出了封建官吏的压迫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借景抒情:“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漫长的夜晚,声音清冷,人们的幽咽之声传向古木。诗人以“夜永”“声语冷”等凄清的夜景描写,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以及对亭户的关切与同情。卒章显志:“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清晨风起,打开门,却看到荒屋中挂着僵尸。诗人以这一惨状作结,直接揭示了苛政逼迫下亭户的悲惨结局,强化了对封建统治的批判主旨。
3. 分段赏析
“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此二句开篇即交代诗人行踪,从清晨过东关到傍晚宿于曹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日的时间流转与地点变换。因诗作重点在于后文野老所述亭户之事,故此处仅作轻描淡写,为下文展开铺垫,恰似帷幕初启,引人探寻后续情由。“草床来成眠,忽起两邻哭”,写诗人投宿于草床之上尚未入眠,便被邻家哭声惊扰。“草床”二字,尽显投宿之家的贫寒,即便在素来繁华的江浙之地,寻常人家生活亦如此清苦,足见当时民生凋敝之普遍。而哭声的突然响起,自然引出下文诗人的询问,推动情节发展。从“敲门问野老”到“久世亦何福”,为全诗核心部分,借野老之口详述亭户惨状。野老所言,先是提及亭户以晒盐为业却受重赋盘剥,家中二子或为虎所食,或遭恶气侵袭而亡,劳动力尽失,盐税却日增。此般叙述,将亭户在苛政下的绝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悲。后又道官吏“惟务私所欲”,更有“总催骂”“场胥辱”“分运打”之残酷行径,与亭户“无尺草、无粒米”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官吏的腐朽与残暴。“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既含野老对亭户命运的悲叹,也为亭户之死埋下伏笔,让悲剧的发生顺理成章。“夜永声语冷,幽咽问古木”,写诗人听罢野老叙述后的感受。“冷”字用得极妙,既写夜之寒,更暗含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对社会的失望。幽咽之声似在向古木诉说,以景衬情,将诗人对亭户命运的关切与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含蓄地融入这凄冷的夜色之中,余味悠长。“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屠”,为全诗收束之笔。次日清晨,风推开门,诗人见亭户尸体僵挂于荒屋,景象惨不忍睹。这一画面,是官吏逼迫下的必然结果,将苛政的残酷与官吏的凶恶暴露无遗,相较于《石壕吏》,更添悲剧色彩,也将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运用平实且凝练的语句,凭借对人物与事例的描绘,真切地展现出了现实中的悲剧。该诗在创作手法上借鉴杜甫《石壕吏》,风格呈现出沉郁顿挫之态,读来令人心生悲凉。
# 此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属五言古体。它质木无文,全靠事件本身具有的真实性取胜,在叙事手法上显然受到杜甫《石壕吏》的影响。与杜诗一样,诗人不着一字议论,但事实本身具有的揭露批判性,以相当有力。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
上一篇:元·王冕《云门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