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g
tíng

朝代:元作者:王冕浏览量:3
qīng
chén
dōng
guān
cáo
é
宿
cǎo
chuáng
wèi
chéng
mián
西
lín
qiāo
mén
wèn
lǎo
wèi
shì
yán
tíng
ér
cǎi
xīn
tóu
shēn
guī
xiǎo
ér
chū
chōng
è
guǐ
é
zēng
guān
wèi
gōng
suǒ
gān
wéi
suǒ
tián
guān
gōng
jìn
cuó
shù
qián
zǒng
cuī
zuó
chǎng
jīn
zhāo
fēn
yùn
lái
biān
chī
gèng
cán
zào
xià
chǐ
cǎo
wèng
zhōng
dàn
jiǔ
shì
yǒng
shēng
lěng
yōu
xiàng
tiān
míng
fēng
mén
jiāng
shī
guà
huāng

译文

早晨我经过东关市,晚上住宿在曹娥江,草垫床上难入睡,忽然听到西部的哭泣声。敲门问村老,说是煮盐的亭户民。大儿去砍柴,被老虎咬食。小儿去起土修盐场,冲犯了邪恶鬼神而死去。征盐的赋税天天增加,官吏们天天地残酷剥削。官吏不断增加赋税不是为国家,而是只尽力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官府的赋税供给尽了,盐的赋税总是交不足。前夜总催官来催骂,昨日场胥官来督促。今天分运官又来,鞭打更残毒。灶下没有一尺草,瓮中没有一粒粟。早晚不能度,长久地活在世上有什么好处。夜深已没有说话声,只有面对古树的哭泣声。天明风开门,只见尸体挂在荒屋里。

逐句剖析

"清晨度东关":早晨我经过东关市,

# 东关:东关市,在今浙江绍兴县东运河旁。

"薄暮曹娥宿":晚上住宿在曹娥江,

# 曹娥:曹娥江,在浙江境内,江水至嵊县合流,经绍兴曹娥庙前,故名。

"草床未成眠":草垫床上难入睡,

"忽起西邻哭":忽然听到西部的哭泣声。

"敲门问野老":敲门问村老,

"谓是盐亭族":说是煮盐的亭户民。

# 盐亭族:煮盐的亭户家人。

"大儿去采薪":大儿去砍柴,

"投身归虎腹":被老虎咬食。

"小儿出起土":小儿去起土修盐场,

# 起土:指起土修筑盐场。

"冲恶入鬼箓":冲犯了邪恶鬼神而死去。

# 入鬼箓:指死亡。鬼箓:即鬼录,死者名册。箓:一作录。,冲恶:冲犯闪神恶煞。

"课额日以增":征盐的赋税天天增加,

# 课额:指规定亭户上交食盐的定额。

"官吏日以酷":官吏们天天地残酷剥削。

"不为公所干":官吏不断增加赋税不是为国家,

# 干:干求。

"惟务私所欲":而是只尽力为满足自己的私欲。

"田关供给尽":官府的赋税供给尽了,

# 田关:指官府的赋税。

"鹾数屡不足":盐的赋税总是交不足。

# 鹾数:即“课额”。鹾:盐的别钇。

"前夜总催骂":前夜总催官来催骂,

# 总催:盐务官吏名称。

"昨日场胥督":昨日场胥官来督促。

# 场胥:盐务官吏名称。

"今朝分运来":今天分运官又来,

# 分运:盐务官支名称。

"鞭笞更残毒":鞭打更残毒。

"灶下无尺草":灶下没有一尺草,

"瓮中无粒粟":瓮中没有一粒粟。

"旦夕不可度":早晚不能度,

"久世亦何福":长久地活在世上有什么好处。

# 久世:长久地活在世上。

"夜永声语冷":夜深已没有说话声,

# 夜永:夜深。

"幽咽向古木":只有面对古树的哭泣声。

# 幽咽:低声悲痛的哭泣。

"天明风启门":天明风开门,

"僵尸挂荒屋":只见尸体挂在荒屋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伤亭户》是元代诗人王冕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起首写诗人投宿时听闻哭声,由此引出全篇;中间部分通过野老满含血泪的控诉,鞭挞了官府的贪婪与残酷,集中展现了民不聊生的凄惨境况;末尾则以野老不堪忍受压迫而悬梁自尽作结。全诗深刻揭露了元末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以及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此诗借鉴杜甫《石壕吏》的叙事手法,以平实凝练的语言,通过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例,成功塑造出现实中的悲剧场景,风格沉郁顿挫,读来令人悲戚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王冕(1287~1359),元代画家、诗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诸暨(今属浙江)人。出身农家,幼年牧牛,后从韩性学,试进士不第。后归隐九里山,靠卖画为生。其工墨梅,所作墨梅,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偶用胭脂作没骨梅。其诗风格豪迈刚健,不受常规格式的束缚。他还兼擅竹石,长于刻印。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等。著有《竹斋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该诗具体创作年份不详,当作于诗人游历浙江绍兴期间。当时,诗人亲眼目睹一位贫困孤独的老盐户在官府苛政的逼迫下,走投无路而自寻短见、悬梁自尽。诗人内心深受触动,愤而提笔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对盐户的深切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诗歌借诗人投宿途中的所见所闻,描绘了盐户在官府层层盘剥下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体现了元末时期底层百姓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封建官吏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铺垫:“清晨渡东关,薄暮曹娥宿”,诗人以简洁的叙述,交代了自己从清晨渡过东关,到傍晚抵达曹娥住宿的行踪,明确了时间与地点,为后文叙述邻人之哭、野老诉说等内容做了铺垫,使文章衔接自然,层层推进。细节描写:“草床未成眠,忽起西邻哭”,诗人欲睡草床,却未等入眠,就听到西邻的哭声。“草床”这一细节,直观展现出投宿之家的贫困,而“西邻哭”则增添了悲剧氛围,暗示当地民生疾苦的普遍性。侧面描写:“敲门问野老,谓是盐亭族。大儿去采薪,投身归虎腹。小儿出起土,冲恶入鬼录。课额日以增,官吏日以酷。不为公所干,惟务私所欲。田园供给足,鹾数屡不足。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辱。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诗人通过敲门询问野老,借野老之口讲述盐亭族的遭遇,没有直接描写亭户的悲惨,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其经历的真实与残酷,增强了感染力。对比:“前夜总催骂,昨日场胥辱。今朝分运来,鞭笞更残毒。灶下无尺草,瓮中无粒粟”,将官吏不断地催骂、侮辱、鞭笞的凶狠残暴,与亭户家灶下无草、瓮中无粟的困窘相对比,突出了封建官吏的压迫和劳动人民的苦难。借景抒情:“夜永声语冷,幽咽向古木”,漫长的夜晚,声音清冷,人们的幽咽之声传向古木。诗人以“夜永”“声语冷”等凄清的夜景描写,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以及对亭户的关切与同情。卒章显志:“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屋”,清晨风起,打开门,却看到荒屋中挂着僵尸。诗人以这一惨状作结,直接揭示了苛政逼迫下亭户的悲惨结局,强化了对封建统治的批判主旨。

3. 分段赏析

“清晨度东关,薄暮曹娥宿”,此二句开篇即交代诗人行踪,从清晨过东关到傍晚宿于曹娥,以简洁笔触勾勒出一日的时间流转与地点变换。因诗作重点在于后文野老所述亭户之事,故此处仅作轻描淡写,为下文展开铺垫,恰似帷幕初启,引人探寻后续情由。​“草床来成眠,忽起两邻哭”,写诗人投宿于草床之上尚未入眠,便被邻家哭声惊扰。“草床”二字,尽显投宿之家的贫寒,即便在素来繁华的江浙之地,寻常人家生活亦如此清苦,足见当时民生凋敝之普遍。而哭声的突然响起,自然引出下文诗人的询问,推动情节发展。​从“敲门问野老”到“久世亦何福”,为全诗核心部分,借野老之口详述亭户惨状。野老所言,先是提及亭户以晒盐为业却受重赋盘剥,家中二子或为虎所食,或遭恶气侵袭而亡,劳动力尽失,盐税却日增。此般叙述,将亭户在苛政下的绝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含悲。后又道官吏“惟务私所欲”,更有“总催骂”“场胥辱”“分运打”之残酷行径,与亭户“无尺草、无粒米”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官吏的腐朽与残暴。“旦夕不可度,久世亦何福”,既含野老对亭户命运的悲叹,也为亭户之死埋下伏笔,让悲剧的发生顺理成章。​“夜永声语冷,幽咽问古木”,写诗人听罢野老叙述后的感受。“冷”字用得极妙,既写夜之寒,更暗含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对社会的失望。幽咽之声似在向古木诉说,以景衬情,将诗人对亭户命运的关切与对黑暗现实的愤懑,含蓄地融入这凄冷的夜色之中,余味悠长。​“天明风启门,僵尸挂荒屠”,为全诗收束之笔。次日清晨,风推开门,诗人见亭户尸体僵挂于荒屋,景象惨不忍睹。这一画面,是官吏逼迫下的必然结果,将苛政的残酷与官吏的凶恶暴露无遗,相较于《石壕吏》,更添悲剧色彩,也将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与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批判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运用平实且凝练的语句,凭借对人物与事例的描绘,真切地展现出了现实中的悲剧。该诗在创作手法上借鉴杜甫《石壕吏》,风格呈现出沉郁顿挫之态,读来令人心生悲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诗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属五言古体。它质木无文,全靠事件本身具有的真实性取胜,在叙事手法上显然受到杜甫《石壕吏》的影响。与杜诗一样,诗人不着一字议论,但事实本身具有的揭露批判性,以相当有力。

现代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冕《云门山图》

下一篇:元·吕止庵《【仙吕】后庭花_一声金缕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