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ōng
yáng
dào
shàng

朝代:元作者:黄镇成浏览量:3
shān
cāng
yān
chuān
穿
lín
bái
xié
bēng
luò
jiàn
rén
jiā
duì
xuān
chūn
shuǐ
shān
qiáo
zhěn
qiǎn
shā
qián
cūn
jiù
shú
shì
zǎo
méi
huā

译文

山谷间苍茫的雾气淡薄,穿行林间时,斜阳已西沉。溪边岸崩路塌,只有迂回而过,落叶纷飞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溪边的水碓(水力舂米工具)在春水中轰鸣,山间的木桥静卧于浅滩沙岸。前行村落中,乌桕树的果实已熟透,恍惚间让人误以为是早梅绽放。

逐句剖析

"山谷苍烟薄":山谷间苍茫的雾气淡薄,

"穿林白日斜":穿行林间时,斜阳已西沉。

"崖崩迂客路":溪边岸崩路塌,只有迂回而过,

"木落见人家":落叶纷飞处,隐约可见几户人家。

"野碓喧春水":溪边的水碓(水力舂米工具)在春水中轰鸣,

# 野碓:借助水力自动舂米的农具,体现古代乡村劳作智慧。碓:水碓,是脚踏碓机械化的结果。

"山桥枕浅沙":山间的木桥静卧于浅滩沙岸。

"前村乌桕熟":前行村落中,乌桕树的果实已熟透,

# 乌桕:中药名。

"疑是早梅花":恍惚间让人误以为是早梅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东阳道上》是元代诗人黄镇成游览浙江东阳时写的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整首诗用轻松的笔调描绘了山谷、树林、村庄等景色,像“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这些句子,呈现出偏远山村特有的气质。诗里“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用了拟人手法,把自然生机写得很鲜活;最后一句用乌桕果成熟的样子来比喻早梅,看出诗人观察自然很细致。全诗既表达了对平静田园生活的喜爱,也借梅花体现出一种坚韧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黄镇成是元代隐逸诗人,终身未入仕途。此诗为他游历浙江东阳山区时所作,诗中“东阳道上”指当地山间路径。作品通过“苍烟”“斜日”“野碓”等意象,营造出与世隔绝的田园图景,尾联“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的描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避世意境相通,呈现理想化的隐居生活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秋日山居雨后空山、明月清泉的静谧图景,借声衬静暗含人间烟火,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恬淡,寄托了高洁情怀与隐逸向往。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全诗以诗人的行进路线为脉络,通过“穿林”“迂客路”“枕浅沙”等动作,暗示视角的移动轨迹。拟人:“喧”本为人类特有的动作或状态(如喧闹、喧哗),此处用于描述“春水”的流动声,赋予水流以人的行为特征。通过将春水拟人化为“喧闹者”,既突出了水流撞击碓石的声响,又暗示了自然环境的生机与活力。

3. 分段赏析

“山谷苍烟薄,穿林白日斜”​这两句通过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山间的暮色图景。首句“山谷苍烟薄”写山谷中漂浮着淡淡的青灰色雾气,给人一种朦胧清冷的感觉;次句“穿林白日斜”则描绘阳光穿透密林,斜斜洒落的动态画面。两者结合,既展现了山间雾气缭绕的幽深感,又通过光影变化暗示了时间的推移(接近黄昏)。这种薄雾与斜阳的交织,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淡雅的基调。“崖崩迂客路,木落见人家”​此联由自然景观转向人文痕迹。前句“崖崩迂客路”写山崖崩塌导致山路蜿蜒曲折,行人不得不绕道而行,暗含旅途的艰辛;后句“木落见人家”则通过林木凋零后显露的村落,暗示此处人迹罕至。两句形成对比:崩塌的山崖象征自然的险阻,而落叶掩映的村落则透露出隐逸生活的宁静。这种“险中见幽”的转折,既呼应了前文的暮色苍茫,又暗含“柳暗花明”的豁然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观察。“野碓喧春水,山桥枕浅沙”​这一联以细腻的感官描写展现山村的生机。前句“野碓喧春水”中,“野碓”(水力舂米工具)因春水流动发出声响,以“喧”字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的听觉感;后句“山桥枕浅沙”则用“枕”字拟人化山桥,将其横卧浅沙的姿态生动呈现。两句一动一静,既表现了自然水流的活力(春水、野碓),又突出了山桥的沉稳(浅沙、静卧),形成动静相生的意境,暗示了山村生活的闲适与自然节律的和谐。“前村乌桕熟,疑是早梅花”​尾联以奇妙的联想收束全诗。诗人远望前村,见乌桕树果实成熟,洁白的种荚随风摇曳,误以为是早春绽放的梅花。这一错觉既点明了时令(十月“小阳春”,气候似春),又以乌桕籽的素白暗喻梅花的高洁品格。表面写景,实则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乌桕的野趣与梅花的孤傲,共同构成了诗人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精神写照。

4. 作品点评

作者这首诗写山景,像陶渊明《桃花源记》那样,先林后村,接着是花,野碓、山桥,更添与世隔绝的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周权《晚渡》

下一篇:元·长筌子《月上海棠·应时宇宙行慈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