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下庭绿":北风吹动庭院的绿叶,
"客鬓入霜华":游子的鬓发已染上白霜。
"回首北望乡国":回头向北遥望故乡,
"双泪落清笳":泪水双流沾湿了悲凉的笳声。
"天地悠悠逆旅":天地苍茫我如过客,
"岁月匆匆过客":岁月匆忙身似浮萍,
"吾也岂瓠瓜":我岂能虚度此生。
"四海有知己":只要四海有知心人,
"何地不为家":何处不能当作家园。
"五溪鱼":五溪的鲜鱼,
"千里菜":千里外的蔬菜,
"九江茶":九江的香茶。
"从他造物留住":任凭上天安排停留,
"办作老生涯":安心度过晚年生涯。
"不愿酒中有圣":不愿酒中寻醉,
"但愿心头无事":只求心无烦忧,
"高枕卧烟霞":高卧山水间。
"晚节忆吹帽":暮年常忆旧日风帽,
"篱菊渐开花":篱边菊花渐渐绽放。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北风下庭绿,客鬓入霜华”两句描绘出秋风萧瑟的景象,北风使庭院中的绿草枯萎凋零,同时也染白了客居之人的鬓发。一个“下”字生动地表现出北风的强劲与凛冽,而“入”字将岁月流逝对人的影响形象化,点明作者漂泊中已鬓生白发,暗含时光易逝、人易衰老的感慨。“回首北望乡国,双泪落清笳”,作者回首向北遥望故乡,此时凄清的胡笳声传来,不禁潸然泪下。“回首”“望”两个动作,将思乡之情具象化,而胡笳声作为典型的边塞声音意象,进一步渲染出悲凉的氛围,强化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与客居他乡的哀愁。“天地悠悠逆旅,岁月匆匆过客,吾也岂瓠瓜”,作者感叹天地广阔,人生就像在漫长旅途中短暂停留,岁月匆匆,人如过客。“岂瓠瓜”一句,借用典故,表明自己不会像瓠瓜那样无所作为、空悬一处,体现出作者不甘平庸、渴望有所作为的心境。“四海有知己,何地不为家”,此句笔锋一转,展现出豁达的胸襟。作者认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那么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当作自己的家,将思乡的哀愁转化为对友情和人生的乐观态度,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下片“五溪鱼,千里菜,九江茶”,作者列举五溪的鱼、千里的菜、九江的茶,以这些各地美食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细致品味与热爱,也暗示着自己虽漂泊但仍能在生活中寻找乐趣,为下文表达隐逸生活志趣做铺垫。“从他造物留住,办作老生涯”,意思是任凭大自然的安排,自己就以这样的生活度过余生。体现出作者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不再纠结于外界的纷扰,只想安稳地度过此生。“不愿酒中有圣,但愿心头无事,高枕卧烟霞”,作者表明自己不追求饮酒作乐成为圣贤,只希望心中没有烦忧之事,能够高枕无忧地安卧于山水烟霞之间。通过“不愿……但愿……”的句式,鲜明地表达出作者对宁静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烦扰的厌倦。“晚节忆吹帽,篱菊渐开花”,结尾引用重阳登高“孟嘉落帽”的典故,点明时节为秋季,同时以渐渐开放的篱边菊花,营造出一种悠然、恬淡的氛围。既呼应前文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又暗含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在秋景中寄托了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下一篇:元·王《挂金索·四更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