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吹满沙头路":被风吹落的残花铺满水边小路。
# 沙头路:水边的路。沙,水边的沙滩。,落红:落花。
"似总为、春将去":好像一直是为春天将要过去才这样。
"花落花开春几度":春去夏来,花开花落,年复一年。
"多情惟有":只有多情的它们(双燕),
"画梁双燕":雕梁上的双燕,
"知道春归处":才知道春天到哪里了。
"镜中冉冉韶华暮":揽镜自照,看到自己青春已逝。
# 韶华:美好的年华,指人的青春。,冉冉:渐进的样子。
"欲写幽怀恨无句":想要抒写一下深重的情怀,又恨词不达意。
# 幽怀:深重的情怀。
"九十花期能几许":九月十月,美好时期还能维持多久。
# 花期:美好时期。
"一卮芳酒":一边喝酒,
"一襟清泪":一边流泪,
"寂寞西窗雨":寂寞孤独地听着滴打在西窗上的雨声。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暮春感怀的词,通过落花、双燕等意象,抒发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惆怅,以及幽怀难遣的寂寞心绪。
2. 写作手法
拟人:上片“似总为、春将去”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仿佛落红也在为春天离去而伤感。寓情于景:全词以“落红”“画梁双燕”“西窗雨”等意象为载体,将年华易逝、孤独哀伤之情融入暮春景物描写中。
3. 分段赏析
上阕:“落红吹满沙头路”以铺天盖地的落红意象开篇,营造出暮春时节特有的凄艳氛围。“似总为、春将去”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落花挽留春光的执念,实则暗含词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与眷恋。“花落花开春几度”由景入情,以自然循环反衬人生短暂,笔触含蓄而深沉。“多情惟有,画梁双燕”的转折尤为精妙,在众芳凋零中突出燕子逐春的特写,既形成动静对比,又为下片的孤独埋下伏笔,更暗含词人对生命活力的向往。下阕:“镜中冉冉韶华暮”通过铜镜意象,将视角由外景转向内心观照,一个“冉冉”精准捕捉时光流逝的无力感。“欲写幽怀恨无句”直抒胸臆,道出文人最痛切的创作困境,比寻常愁绪更深一层。“九十花期能几许”的诘问,将自然花期与人生盛年并置,数字的具象化使抽象慨叹变得可触可感。结句“一卮芳酒,一襟清泪”以工整对仗浓缩复杂心绪,酒泪交融的意象既承续“举杯消愁”的传统,又以“西窗雨”的冷寂场景赋予新意,令全词在凄清意境中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元好问《青玉案》以落花起兴,通过“画梁双燕”等意象的层递转折,将伤春之叹与人生感怀交融。“多情惟有”三句以物观情,不着痕迹传递韶华易逝之思。其语言婉转而不晦涩,叠用“一卮芳酒,一襟清泪”的排比句式,将复杂心绪凝练为具体物象。虽承袭传统伤春题材,但虚实相生的笔法使个人幽怀与自然时序形成互文,拓展词体抒情深度,于宋金词坛别具清婉蕴藉之致。
# 此词言惜春之幽情,有感于花开花落而泪湿衣襟,虽说是沿袭花间词的传统写法,亦可见作者感受的细腻和敏锐。
现代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张毅《词林观止》
上一篇:元·元好问《浪淘沙·春瘦怯春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