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下梧桐":一片梧桐叶飘落在地上,
"新凉风露":清新的凉风带着露水降临。
"喜鹊桥成渺云步":喜鹊搭成的桥梁在云中隐约可见,织女轻盈的脚步在云端缥缈。
"旧家机杼":昔日织女家中的织布机,
"巧织紫绡如雾":曾灵巧地织出像薄雾般的紫色丝绸。
"新愁还织就":而今新的愁绪又像织布一样被编织出来,
"无重数":多得数也数不清。
"天上何年":天上的岁月不知是哪一年,
"人间朝暮":人间却早已在朝朝暮暮中流转。
"回首星津又空渡":回头望去,星河渡口又一次空寂,相会的人已分别离去。
"盈盈别泪":满含的离别泪水,
"散作半空疏雨":飘散在空中化作稀疏的细雨。
"离魂都付与":那满怀的离魂别绪,都托付给了,
"秋将去":这即将逝去的秋天。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七夕词。借梧桐叶落、鹊桥初成、巧织紫绡、泪作疏雨的七夕景象,写出了男女相思的愁绪与作者借相思抒发的深层感触。
2. 写作手法
设问:“天上何年”以设问开篇,并非寻求答案,而是通过“天上岁月难测”与“人间朝暮易逝”的对比,引出对时光短暂、牛郎织女悲剧世代重演的感慨,让读者自然联想到人间爱情悲剧的不断上演。比喻:“回首星津又空渡”以牛郎织女年年鹊桥相会却终要分离、空渡星河的传说为喻,将世上男女难以获得美满爱情的现实境遇具象化,含蓄表达对爱情悲剧普遍性的叹惋。双关:“盈盈别泪,散作半空疏雨”一语双关,“疏雨”既指七夕夜晚真实降下的秋雨,又暗喻离别时的泪水,实景与悲情相互交融,让离愁更显细腻深切。虚实结合:“疏雨”是眼前可感的实景,“别泪”是心中虚写的情感,实景为虚情提供依托,虚情赋予实景情感内涵,虚实相生,深化了离愁别绪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上片:“一叶下梧桐,新凉风露”,开篇点明时节已是初秋,天气刚刚转凉,露水开始凝结,梧桐树上一片枯叶悄然飘落,宣告着季节的变换。“一叶下梧桐”是特意调整语序的表达,正常语序应为“梧桐下一叶”,调整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一叶”,增添诗句的韵味;同时也是为了符合韵律要求。“喜鹊桥成渺云步”借用了神话传说中“七夕”夜晚牛郎织女通过鹊桥相会的故事,营造出一种奇幻缥缈的氛围,并由此延伸出“旧家机杼,巧织紫绡如雾”一句,写织女因天河相隔无法与牛郎相聚,这千古流传的爱情悲剧被委婉道出,显得含蓄而深沉;进而提到“新愁还织就,无重数”,意思是类似牛郎织女这般悲欢离合的故事,仍在不断上演,没有尽头。如此,作者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与批判精神的思想启示,让作品主题得到升华,从普通的时令感受提升为对坚贞纯洁爱情的歌颂。下阕以一问一答的设问开篇:“天上何年”,这一问题人们实在无从知晓,而转瞬间,人生便如朝暮般匆匆流逝。牛郎织女的悲剧世世代代流传,可谁又能说清这期间人世间又上演了多少爱情悲剧?“回首星津又空渡”将笔触拉回故事之中,点明牛郎织女永远难以相聚,以此比喻世上男女难得拥有美满幸福的爱情。“盈盈别泪,散作半空疏雨”一句语义双关,既实写“七夕”夜晚天气突变,降下潇潇秋雨;又虚指男女分别时,挥泪感伤的情景。更进一步,作者有针对性地抒发内心深处的离愁别绪,以此寄托相思之情。在无可奈何的境况下,作者只能“离魂都付与,秋将去”。感情没有可寄托的对象,只能交付给没有生命的秋夜,可实际上秋夜不可能带走作者的“离魂”,只会越发增添作者心中无尽的惆怅与思念。
上一篇:元·杨维桢《西湖竹枝歌九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