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白波":秋风轻拂着白色的波浪,
"秋雨鸣败荷":秋雨敲打着衰败的荷叶。
"平湖三十里":平静的湖面足有三十里宽,
"过客感秋多":过客在此处不禁感慨秋天的萧瑟。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秋天高邮射阳湖秋风起白波、秋雨打败荷的萧瑟之景,以及宽阔的平湖,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因眼前秋景而产生的丰富感慨与愁绪。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借秋风、白波、秋雨、败荷、平湖等秋日景象,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自然地抒发了作者作为过客的愁绪和对秋的感慨。如“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秋风秋雨、白波败荷的描写,为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调。情景交融:后两句“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由景及情,写广阔平湖引发过客的秋愁,将秋景与愁绪融合,通过秋景的渲染,自然流露过客的悲秋之感,情景交融,突出秋意之浓与愁思之深。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秋风吹白波,秋雨鸣败荷”,开篇就点明季节为秋,秋风阵阵,吹起湖面的白波,秋雨滴答,敲打着衰败的荷花。“吹”和“鸣”两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秋风秋雨的动态,而“白波”与“败荷”则从视觉角度展现出秋景的萧索,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氛围。后两句:“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诗人将视角从近处的秋风秋雨、白波败荷扩展到广阔的三十里平湖,如此开阔的湖面更增添了一种空旷、寂寥之感。“过客感秋多”则直接表明自己作为路过此地的行人,因眼前秋景而引发了诸多感慨,点明主题,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作者内心的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