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cháng
wǎn
zhuǎn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cháng
wǎn
zhuǎn
shòu
jué
zhuāng
hén
qiǎn
fēi
fēi
lái
shuāng
yàn
xiāo
zhī
láng
jìn
yuǎn
lóu
qián
xiǎo
shān
shān
hǎi
táng
lián
qīng
hán
shēng
chūn
shù
tóu
shù
qīng
shān

译文

因思念远人而愁肠曲折辗转,本来粉黛不施更觉妆痕轻浅。双宿双飞情语呢喃的燕子,你们可知道我郎君行踪近远的消息。楼前小雨连绵不断,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里也透进春寒。杜鹃鸟一声声啼叫,似乎在说“春光消歇不如归去”,远望树梢之外是无数环列的青山。

逐句剖析

"离肠宛转":因思念远人而愁肠曲折辗转,

# 宛转:曲折,展转。,离肠:离别的心情。

"瘦觉妆痕浅":本来粉黛不施更觉妆痕轻浅。

# 妆痕浅:既无心妆扮,妆痕也难掩瘦消面容。浅,即脂粉已褪色。

"飞去飞来双语燕":双宿双飞情语呢喃的燕子,

# 语燕:情语呢喃的燕子,一作“乳燕”。

"消息知郎近远":你们可知道我郎君行踪近远的消息。

# 消息知郎近远:“知郎近远消息”的倒装。

"楼前小雨珊珊":楼前小雨连绵不断,

# 珊珊:本指玉佩声,这里形容风雨声。

"海棠帘幕轻寒":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里也透进春寒。

# 海棠帘幕:绣有海棠花图案的帘幕。

"杜宇一声春去":杜鹃鸟一声声啼叫,似乎在说“春光消歇不如归去”,

# 杜宇:即杜鹃,相传为古蜀帝杜宇失国后精魂所化,在春夏之交,常彻夜不停啼鸣,其叫如说“不如归去”。

"树头无数青山":远望树梢之外是无数环列的青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离肠宛转》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一首词作。上片描绘女主人公在情郎离去后肝肠寸断、容颜憔悴,登楼盼信却更添孤寂;下片刻画暮春细雨绵绵之际,主人公独倚窗前,在杜鹃啼声中凝望远方的情景。全词将情感与景物浑然交融,笔致婉转流畅,语言清新雅致,意境悠远绵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清平乐·离肠宛转》是金末元初的诗人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但该词具体创作年代已不可考。作者素怀忧国忧民之志,在政坛颇具声望。此篇当创作于金国面临元军压境、存亡危急之际,以儿女情长寄托家国兴亡之思。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全词通过描写女子对远方情人的刻骨相思,寄托了作者对故国沦亡的深沉哀思;在缠绵悱恻的闺怨抒写中,蕴含着金末遗民对家国命运的悲怆与眷恋。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上片双燕“飞去飞来”的自由欢愉,与女主人公独守空闺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乐景衬哀情,凸显其孤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开篇,直击女主人公因相思而焦灼缭乱的心绪,离愁如肠绞般曲折难解,以致无心梳妆,容颜憔悴。“瘦觉”二字既写形销骨立之态,更透露出精神上的萎靡。随后“飞去飞来双语燕”两句,以双燕呢喃反衬人之孤寂,燕子自由欢愉,而女主人公却只能痴问燕语,探听情郎消息,痴情与绝望交织,更显其内心凄楚。此处“消息知郎近远”的倒装句式,强化了期盼与不安的矛盾心理。下片转入暮春之景,“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雨声本为自然声响,帘幕亦无情感,但在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下,雨滴如泣,帘幕透寒,景物皆染上浓重的哀愁色彩。这种“景随情迁”的写法,将无形之愁化为可感的凄冷氛围。末句“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尤为精妙:杜鹃啼血,既是春尽的象征,又暗用蜀帝失国的典故,暗示金王朝的倾覆;而“无数青山”阻隔视线,既写实景,又喻家国沦丧后故土难归的绝望。

4. 作品点评

《清平乐·离肠宛转》这首词巧妙地将抒情与写景融为一体,情感抒发时自然融入景物描写,景物刻画中又暗含情感流动。全篇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语言清新婉丽,笔调柔美流畅,营造出含蓄悠远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不免英雄气短而儿女情长。

现代文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李元洛《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哲《川拨棹·蓬莱路》

下一篇:元·元好问《木兰花慢·拥都六冠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