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àn
·
·
xiān

朝代:元作者:虞集浏览量:3
xiān
yóu
chì
lüè
zhōu
西
guò
yīng
xióng
xiāo
jìn
shēn
shì
máng
rán
yuè
xiǎo
shuǐ
hán
xīng
huǒ
wēng
zhī
jīn
zuì
bàng
liǎo
huā
rán
huǒ
mèng
xiāng
féng
piān
xiān
wèi
shí
fēi
shuí
jiě
dào
suì
wǎn
jiāng
kōng
fēng
fān
héng
shuò
shī
jiāng
zuǒ
qīng
cháng
wǎn
fēng
zhōu
zhǔ
duō
shǎo
duǎn
cháng
xiē
gāo
hán
rén
chù
miǎo
miǎo
huái
怀
tàn
chéng
hǎi
piāo
rán
cóng
zhě
wèi
zhī
shuí

译文

忆起从前苏东坡,夜晚游览赤壁,孤鹤从船边向西飞掠而过。英雄人物都已消逝,自身的境遇让人迷茫不清,月亮小小的,江水寒凉,空中有星星的火光。哪里比得上渔翁,不懂得古今变迁,醉醺醺地靠在蓼花旁点燃火堆。若在梦里相逢那个羽衣仙人,他穿着羽衣轻快舞动,未必这时的他不是我这般心境。谁能明白啊、年末江面上空阔寂寥,帆船在视线可及之处,像古人那样横握长矛在江左赋诗。清凉的露水打湿衣裳,晚风吹过水中的小洲,不知有多少短歌与长吟。高远的天空又高又寒,老朋友在什么地方,我悠远的情怀实在难以承受。感叹若乘木筏、在海上飘然前行,能随行的人还不知道有谁可以。

逐句剖析

"忆昔坡仙":忆起从前苏东坡,

"夜游赤壁":夜晚游览赤壁,

"孤鹤掠舟西过":孤鹤从船边向西飞掠而过。

"英雄消尽":英雄人物都已消逝,

"身世茫然":自身的境遇让人迷茫不清,

"月小水寒星火":月亮小小的,江水寒凉,空中有星星的火光。

"何似渔翁":哪里比得上渔翁,

"不知今古":不懂得古今变迁,

"醉傍蓼花然火":醉醺醺地靠在蓼花旁点燃火堆。

"梦相逢、":若在梦里相逢那个羽衣仙人,

"羽服翩跹":他穿着羽衣轻快舞动,

"未必此时非我":未必这时的他不是我这般心境。

"谁解道、":谁能明白啊、

"岁晚江空":年末江面上空阔寂寥,

"风帆目力":帆船在视线可及之处,

"横槊赋诗江左":像古人那样横握长矛在江左赋诗。

"清露衣裳":清凉的露水打湿衣裳,

"晚风洲渚":晚风吹过水中的小洲,

"多少短歌长些":不知有多少短歌与长吟。

"玉宇高寒":高远的天空又高又寒,

"故人何处":老朋友在什么地方,

"渺渺予怀无那":我悠远的情怀实在难以承受。

"叹乘桴、":感叹若乘木筏、

"浮海飘然":在海上飘然前行,

"从者未知谁可":能随行的人还不知道有谁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武慢·忆昔坡仙》是元代虞集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全词以苏轼夜游赤壁的典故开篇,通过“孤鹤”“寒星”“蓼花”等意象,营造出空寂苍凉的意境。词人借古抒怀,以“英雄消尽”对比“醉傍蓼花”的渔翁,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慨叹与超脱世俗的向往。“羽服翩跹”的梦境虚实交融,暗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阕“横槊赋诗”化用曹操典故,延续英雄主题,而“清露衣裳”“晚风洲渚”的静谧场景,又转向对自然与人生的体悟。结尾“浮海飘然”以漂泊意象,流露对前路迷茫的孤寂感。全词语言凝练,今昔对比鲜明,典故运用自然,在追慕古人的同时,寄寓了自身对人生意义的哲思与复杂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开头以“忆昔坡仙,夜游赤壁,孤鹤掠舟西过”描绘怀古画面。“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回忆他赤壁夜游的典故;孤鹤掠过舟船向西飞去,这一景物渲染出超然脱俗的形象,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表达对古代圣贤的追思情怀,借此激发怀旧之情。“英雄消尽,身世茫然,月小水寒星火”承前启后,点明人物命运的沧桑。“英雄消尽”指历史豪杰的消逝,结合“身世茫然”突出诗人自身迷茫不安的心绪;“月小水寒星火”运用对比手法描绘景物:微小的月光、寒冷的江水、闪烁的星火,构成凄凉孤寂的意象,衬托出人生无常和失落的主题,情感深沉而内敛。“何似渔翁,不知今古,醉傍蓼花然火”用对比表达思想。“渔翁”代表平凡生活的人物形象,“不知今古”强调其无拘无束;蓼花旁醉卧点火的景象生动自然,与诗人自身烦恼形成鲜明反差,语言质朴直接,凸显对简单自在生活的羡慕,主题转向对现实烦恼的反思。“梦相逢、羽服翩跹,未必此时非我”引入梦境描写。“羽服翩跹”描绘仙人之姿,人物形象神秘飘逸;“未必此时非我”表明诗人恍惚间认同此身份,运用幻想手法模糊现实与梦境界限,表达超脱世外的理想愿望,语言流畅,感情由消极转为积极解脱。下阙“谁解道、岁晚江空,风帆目力,横槊赋诗江左”抒发无人共鸣的感慨。“岁晚江空”描绘空旷江景,“风帆目力”点出行船远去的景象;“横槊赋诗江左”借曹操赤壁横槊赋诗的往事,对比现实无人能懂自身心境,表达技巧借古抒怀,主题深化为孤独无依的思想感情。“清露衣裳,晚风洲渚,多少短歌长些”具体写景抒情。“清露湿衣”结合“晚风洲渚”渲染冷清氛围,景物意象传达旅途艰辛;“短歌长些”暗示往事回忆,语调整体含蓄,表达流离辗转的哀愁内容,思想情感层层递进。“玉宇高寒,故人何处,渺渺予怀无那”继续深化寂寥主题。“玉宇高寒”写寒空景物,烘托孤高氛围;“故人何处”点明故友不见的人物追忆;结尾“渺渺予怀无那”直抒胸怀渺茫,语言简洁紧凑,表达强烈的思念和无助情感。“叹乘桴、浮海飘然,从者未知谁可”以叹息收束全篇。“乘桴浮海”化用孔子典故,描绘乘筏漂流形象;“飘然”写漂泊自在状态;“从者未知谁可”突显无人相伴,表达技巧综合比兴与直抒胸臆,主题归结于人生漂泊的悲叹,情感厚重悠长。整首诗歌通过层层景语衬托人情,语言凝练深沉,思想围绕怀古伤今、身世浮沉的普遍人生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关汉卿《【双调】碧玉箫(十首)》

下一篇:元·王哲《五更出舍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