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坡仙":忆起从前苏东坡,
"夜游赤壁":夜晚游览赤壁,
"孤鹤掠舟西过":孤鹤从船边向西飞掠而过。
"英雄消尽":英雄人物都已消逝,
"身世茫然":自身的境遇让人迷茫不清,
"月小水寒星火":月亮小小的,江水寒凉,空中有星星的火光。
"何似渔翁":哪里比得上渔翁,
"不知今古":不懂得古今变迁,
"醉傍蓼花然火":醉醺醺地靠在蓼花旁点燃火堆。
"梦相逢、":若在梦里相逢那个羽衣仙人,
"羽服翩跹":他穿着羽衣轻快舞动,
"未必此时非我":未必这时的他不是我这般心境。
"谁解道、":谁能明白啊、
"岁晚江空":年末江面上空阔寂寥,
"风帆目力":帆船在视线可及之处,
"横槊赋诗江左":像古人那样横握长矛在江左赋诗。
"清露衣裳":清凉的露水打湿衣裳,
"晚风洲渚":晚风吹过水中的小洲,
"多少短歌长些":不知有多少短歌与长吟。
"玉宇高寒":高远的天空又高又寒,
"故人何处":老朋友在什么地方,
"渺渺予怀无那":我悠远的情怀实在难以承受。
"叹乘桴、":感叹若乘木筏、
"浮海飘然":在海上飘然前行,
"从者未知谁可":能随行的人还不知道有谁可以。
元代文学家
虞集(1272?~1348),元代文学家。字伯生,号邵庵、道园,世称邵庵先生。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眉山),后迁居临川崇仁(今属江西抚州)。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早年从吴澄受学,大德初年,被举荐为大都路儒学教授,历任国子助教、博士等。文宗时以奎章阁侍书学士,与赵世延编纂《经世大典》,卒谥文靖。虞集作为当时的馆阁文臣,又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观贵人的碑版,与杨载、范梈、揭傒斯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其诗宗尚唐风,多唱和酬赠之作,格律谨严,成就主要在七律,代表作如《挽文丞相》《遣兴》《送袁伯长扈从上京》。虞集的文章多宣扬伦理道德,推崇儒家经术,其与揭傒斯、黄溍、柳贯并称“儒林四杰”。其散文善议论,纵横无碍,朝廷宏文高册,也多出其手。亦能词。有《道园学古录》《道园类稿》等著作传世。
1. 分段赏析
上阕开头以“忆昔坡仙,夜游赤壁,孤鹤掠舟西过”描绘怀古画面。“坡仙”指苏轼(号东坡),回忆他赤壁夜游的典故;孤鹤掠过舟船向西飞去,这一景物渲染出超然脱俗的形象,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表达对古代圣贤的追思情怀,借此激发怀旧之情。“英雄消尽,身世茫然,月小水寒星火”承前启后,点明人物命运的沧桑。“英雄消尽”指历史豪杰的消逝,结合“身世茫然”突出诗人自身迷茫不安的心绪;“月小水寒星火”运用对比手法描绘景物:微小的月光、寒冷的江水、闪烁的星火,构成凄凉孤寂的意象,衬托出人生无常和失落的主题,情感深沉而内敛。“何似渔翁,不知今古,醉傍蓼花然火”用对比表达思想。“渔翁”代表平凡生活的人物形象,“不知今古”强调其无拘无束;蓼花旁醉卧点火的景象生动自然,与诗人自身烦恼形成鲜明反差,语言质朴直接,凸显对简单自在生活的羡慕,主题转向对现实烦恼的反思。“梦相逢、羽服翩跹,未必此时非我”引入梦境描写。“羽服翩跹”描绘仙人之姿,人物形象神秘飘逸;“未必此时非我”表明诗人恍惚间认同此身份,运用幻想手法模糊现实与梦境界限,表达超脱世外的理想愿望,语言流畅,感情由消极转为积极解脱。下阙“谁解道、岁晚江空,风帆目力,横槊赋诗江左”抒发无人共鸣的感慨。“岁晚江空”描绘空旷江景,“风帆目力”点出行船远去的景象;“横槊赋诗江左”借曹操赤壁横槊赋诗的往事,对比现实无人能懂自身心境,表达技巧借古抒怀,主题深化为孤独无依的思想感情。“清露衣裳,晚风洲渚,多少短歌长些”具体写景抒情。“清露湿衣”结合“晚风洲渚”渲染冷清氛围,景物意象传达旅途艰辛;“短歌长些”暗示往事回忆,语调整体含蓄,表达流离辗转的哀愁内容,思想情感层层递进。“玉宇高寒,故人何处,渺渺予怀无那”继续深化寂寥主题。“玉宇高寒”写寒空景物,烘托孤高氛围;“故人何处”点明故友不见的人物追忆;结尾“渺渺予怀无那”直抒胸怀渺茫,语言简洁紧凑,表达强烈的思念和无助情感。“叹乘桴、浮海飘然,从者未知谁可”以叹息收束全篇。“乘桴浮海”化用孔子典故,描绘乘筏漂流形象;“飘然”写漂泊自在状态;“从者未知谁可”突显无人相伴,表达技巧综合比兴与直抒胸臆,主题归结于人生漂泊的悲叹,情感厚重悠长。整首诗歌通过层层景语衬托人情,语言凝练深沉,思想围绕怀古伤今、身世浮沉的普遍人生感悟。
下一篇:元·王哲《五更出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