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àn
·
·
jiāng
jiàn
yàn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míng
yuè
cháng
kōng
shuǐ
jìng
qiū
xiāo
yǒng
qiāo
niǎo
què
xiàng
nán
fēi
dàn
jiàn
hóng
鸿
yǐng
biān
sài
piān
nài
jiāng
jìng
西
fēng
míng
宿
mèng
hún
dān
shuāng
luò
jiān
jiā
lěng

译文

明月照亮辽阔长空,秋水澄净秋夜漫长。悄然不见鸟鹊向南飞去,只看见孤雁徘徊的身影。自从离开边塞的道路,独耐这江波的寂静苍凉。西风呼啸中栖息,梦魂孤单,霜落蒹葭,一片清冷寒凉。

逐句剖析

"明月丽长空":明月照亮辽阔长空,

"水净秋宵永":秋水澄净秋夜漫长。

"悄无鸟鹊向南飞":悄然不见鸟鹊向南飞去,

"但见孤鸿影":只看见孤雁徘徊的身影。

"自离边塞路":自从离开边塞的道路,

"偏耐江波静":独耐这江波的寂静苍凉。

"西风鸣宿梦魂单":西风呼啸中栖息,梦魂孤单,

"霜落蒹葭冷":霜落蒹葭,一片清冷寒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卜算子·泊吴江夜见孤雁》是元代萨都剌创作的词作。上片开篇描绘出明月高悬、夜空清丽、秋水澄净的画面,接着以“乌鹊南飞”的联想和“孤鸿影”的出现,在空阔高远的长空与形单影只的孤雁对比中,引出“见孤雁”之事,也流露出作者的孤寂之感。下片从孤雁自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波上独自飞行写起,借雁说人,抒发自己离开北方南下的切身体会。“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则进一步渲染孤雁处境的艰难,从时间和地点写出孤雁栖息时的困境,也借此表达出作者对自身前途难卜的忧虑。全词借孤雁寄托情怀,意境开阔,风格流畅朴实又清新委婉,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明月丽长空,水净秋宵永”两句是描写夜泊吴江时的环境。一个“丽”字生动地描绘出明月高悬,将高远的夜空装点得格外美丽的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水净”则写出月光下吴江秋水澄澈干净的特点,展现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而“秋宵永”的“永”字,饱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因为他夜不能寐,故而觉得秋夜格外漫长,这就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奠定了基调。“悄无鸟鹊向南飞,但见孤鸿影”是对夜空景象进一步的刻画。作者在此引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诗句,表面上是因同样的月明之夜而自然产生有无乌鹊南飞的联想,实则在思想深处是基于与曹诗感情上的共鸣,那种“无所依托”的失落感使作者联想起曹操笔下的描写。在这浩瀚夜空,本应是鸟鹊南飞的景象,作者却称悄无鸟鹊,唯有孤飞的鸿雁之影,“悄无”与“但见”形成对比,长空的空阔与孤雁的形单影只也构成强烈反差,凸显出作者此时孤寂落寞的心境。“自离边塞路,偏耐江波静”两句开始描述孤雁的过往。点明孤雁从北方边塞飞来,在江河上孤独飞行,“偏耐”一词看似说孤雁异乎寻常地能忍受江波的平静、旅途的寂寞,实则是作者的想象。孤雁本身无所谓寂寞之感,这里作者采用亦雁亦人的手法,借孤雁来写自己离开北方南下途中的切身体会,表达出内心的孤寂。“西风鸣宿梦魂单,霜落蒹葭冷”收束全篇,从眼前之景延伸到未来。“西风鸣”描绘出秋风呜呜作响的动态画面,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宿梦魂单”则写出孤雁在夜里做梦都深感孤单,这是潜意识里孤寂情感的体现。“霜落蒹葭冷”从时间(霜秋)和地点(江滩)两方面,写出孤雁深夜栖息在蒹葭丛中的艰难处境,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前途难卜的深深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王哲《瑞鹧鸪·长春景致等长年》

下一篇:元·赵孟頫《桃源春晓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