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湖湖上采芙蓉":采莲女在碧湖的湖上采摘莲荷,
# 芙蓉:荷花的别名。《尔雅》卷下《释草》曰:“荷,芙蕖。郭璞《注》云:“别名芙蓉。”
"人影随波动":三三五五的人都随着湖面波涌而悠动。
"凉露沾衣翠绡重":清晨的露水沾湿了她们的衣裙,显得加重了分量。
# 翠绡:用生丝织染成的青绿色绸缎。这里指采莲女的衣裙。宋曾慥《类说》卷二九引《丽情集》:“灼灼,锦城官妓也,善舞《柘枝》,能歌《水调》。相府筵中与河东人坐,神通自授,如故相识,自此不复面矣。灼灼以软绡多聚红泪,密寄河东人。”后以“翠绡封泪”“红销聚泪”“软绡积泪”等形容男女离别之相思。如南宋陈亮《水龙吟·春恨》:“罗绶分香,翠绡封泪。”
"月明中":明月之下,
"画船不载凌波梦":画船上乘坐的并不是曹植梦见凌波而来的洛水女神,而是现实生活中的采莲女。
# 凌波梦:即凌波曲。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叙洛水之神宓妃步履轻盈之状。该赋叙梦感神女事。又宋人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玄宗在东都,昼梦一女,容貌艳异,疏交心髻,大袖宽衣,拜于床前。上问:‘汝何人?’曰:‘妾是陛下凌波池中龙女。卫宫护驾,妾实有功,今陛下洞晓钓天之音,乞赐一曲,以光族类。’上于梦中为鼓胡琴,拾新旧之曲声,为《凌波曲》,龙女再拜而去。及觉,尽记之。会禁乐,自御琵琶,习而翻之。与文武臣僚,于凌波宫临池奏新曲,池中波涛涌起,复有神女出池心,乃所梦之女也。上大悦,语于宰相,因于池上置庙,每岁命祀之。”
"都来一段":她们都到一起,
# 一段:一片。,都来:算来,想来。
"红幢翠盖":红的荷花绿的荷叶,
# 红幢翠盖:此处指莲花和荷叶。幢,旌旗。此形容荷花。盖,伞盖。借指荷叶。
"香尽满城风":一阵和风吹过后,满城飘逸股股清香。
元代散曲家
杨果(1195?~1269),元代散曲家。字正卿,号西庵,谥文献,祁州蒲阴(今河北安国)人。金正大初登进士第,元初为河南课税及经略司幕官,官至参知政事,为官以干练廉洁著称。杨果工文章,尤长于词曲。其散曲作品内容多咏自然风光,曲辞华美,富于文采。其曲典型风格是表情写意、明白晓畅。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曲“如花柳芳妍”。《仙吕·赏花时》闻名于世。著有《西庵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水乡夜景的小令。描绘了碧湖之上采莲女采芙蓉的场景,通过“人影随波动,凉露沾衣翠绡重”等描写,展现采莲女的劳作状态;以“月明中,画船不载凌波梦”营造出静谧美好的氛围;借“红幢翠盖,香尽满城风”的荷花荷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水乡美好生活的喜爱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曲借描写水乡夜景来抒情。“红幢翠盖,香尽满城风”,描绘荷花荷叶的美丽与香气,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之情融入其中,使情与景相互交融。
3. 分段赏析
“碧湖湖上采芙蓉,人影随波动,凉露沾衣翠绡重”,首句点明地点和事件,在碧湖之上采芙蓉。“人影随波动”细腻地写出采莲女在船上劳作时,身影随着湖水波动的动态画面,富有生活气息。“凉露沾衣翠绡重”则从触觉角度,描绘出夜晚的露水打湿了采莲女翠绿的衣裳,让衣裳变得沉重,既体现出采莲的辛苦,又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月明中,画船不载凌波梦”中,“月明中”三字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月光洒在湖面上,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柔和与静谧。“画船不载凌波梦”,运用曹植梦遇洛水女神的典故,说画船中乘坐的不是曹植梦中的凌波仙子,而是现实中的采莲女,暗示着这里没有虚幻的梦境,只有真实的生活场景,在静谧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遗憾与怅惘。“都来一段,红幢翠盖,香尽满城风”中,“都来一段”是说整个场景就是这样的一段美好画面。“红幢翠盖”运用比喻,将荷花比作红色的旗帜,荷叶比作绿色的车盖,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花荷叶的鲜艳与繁茂。“香尽满城风”则从嗅觉角度,写荷花的香气随着风飘散,弥漫满城,展现出一种美好的、令人陶醉的氛围,以景结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沉浸在这美好的水乡夜景之中。
4. 作品点评
这首曲子文辞雅致清丽,行文如流水般自然畅达,通篇以景传情、融情于景—在描摹湖光山色、落英飞絮等如画景致的同时,将丝丝缕缕的怅惘哀思悄然浸润于字里行间,恰似水墨画卷中晕染的淡墨,于诗情画意的留白处,让绵绵愁绪在读者心间萦绕不绝。
上一篇:元·魏初《满江红·天造云雷》
下一篇:元·马钰《两只雁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