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常思万里流":望着那悠悠奔流的江水,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坎坷,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乐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
# 濯足常思万里流:用晋左思《咏史》“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句意,以示志向高远,品格脱俗。濯足:语出《孟子·离娄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本谓洗去脚污。后以“濯足”比喻清除世尘,保持高洁。
"几年尘迹意悠悠":多年来在仕途奔波留下的痕迹,让心绪悠悠难平。
# 悠悠:指忧思悠长。《诗经·邶风·终风》:“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闲云一片不成雨":一片闲散的云彩飘在天空,却终究形不成降雨,
# 闲云一片不成雨:借用宋王安石《雨过偶书》中“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之句,言自己事业无成。
"黄叶满城都是秋":满城枯黄的树叶,处处都透着深秋的萧瑟。
"落日断鸿天外路":寥廓的天际中,一只失群的孤雁,在黯淡的夕阳余晖下孑然远去,
# 断鸿:失群的孤雁。
"西风长笛水边楼":西风吹拂中,水边的高楼上传来悠扬的笛声。
# 长笛水边楼:由唐赵嘏《长安晚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句中化出。
"梦回已悟人间世":经过种种人生的起起落落,已经梦醒领悟了这个世间真理,
# 梦回已悟人间世:“梦回”二句:用黄粱梦典故。唐沈既济《枕中记》载卢生于邯郸客店遇道士吕翁,生自叹穷困,翁授枕使入梦,梦中历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炊黄粱未熟,触类如故。人间世,既指世间之事,亦关合《庄子》中篇名。梦回:从梦中醒来。
"犹向邯郸话旧游":但仍然要坚持为民请愿,执著追求致君泽民的理想。
# 邯郸:唐朝沈既济《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旅店住宿,遇一姓吕的道士。当卢生感慨人生有很多不满意之处时,道士借一瓷枕给卢生。卢生人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时旅店的小米饭还没有熟,因此感悟人生如梦,富贵如云烟。后世称之为“黄粱梦”或“邯郸梦”。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行旅的诗。描绘了作者旅途中的所见所感,表现了旅途中的疲惫与孤独,诗人内心的伤感与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与为民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濯足常思万里流”化用左思《咏史》名句,原句以“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洁之志。此处借“濯足万里流”,暗喻超脱官场、洗涤尘俗的志向,贴合江景,强化归隐之思,用典自然。诗中借苏轼贬谪黄州之事,寄寓对仕途坎坷的共鸣;尾联“邯郸话旧游”用“邯郸梦”典故,该典出自《枕中记》,原指功名富贵如幻梦。此处以之喻官场沉浮,表对功名虚幻的感悟,与“致君泽民”理想对照,形成情感张力。比兴:颈联“落日断鸿天外路”以“断鸿”(失群孤雁)自喻,借孤雁漂泊无依、前途渺茫的形象,直观展现自己宦游失意的孤独处境,与辛弃疾“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比兴手法异曲同工,使情感表达更具体。寓情于景:颔联“万里寥廓孤云飘,木叶黄落百卉凋”实写秋景,却通过“孤云”“黄叶”等意象传递孤独落寞;颈联“落日断鸿”“西风长笛”以黄昏落日、笛声凄婉的视听结合,营造苍凉意境,让羁旅愁绪与萧瑟秋景浑然一体,达到“景语即情语”的效果。虚实结合:尾联“梦回”句虚写梦醒后的世情感悟,“犹向邯郸”句实写仍奔波仕途的现实,虚实对照中凸显“仕隐矛盾”,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化用:颈联“西风长笛水边楼”化用赵嘏“长笛一声人倚楼”,但将晨曦之景改为落日黄昏,以“落日”“断鸿”强化迟暮之愁,较原句更添苍凉之感;“断鸿天外路”亦暗合辛弃疾“断鸿声里”的失意语境,却以“天外路”深化漂泊无依的悲怆。借景抒情:“閒云一片不成雨”以闲散浮云难成雨,暗喻自己济世抱负难展的无奈;“黄叶满城都是秋”用满城黄叶的萧瑟秋景,烘托仕途失意的悲凉心境。“落日断鸿天外路”借落日余晖、孤鸿远飞之景,映衬漂泊异乡的孤寂与前路迷茫;“西风长笛水边楼”以凄厉西风、哀怨笛声,强化人生沧桑之感。景物描写层层递进,将宦海沉浮的怅惘、人生如梦的感悟融入秋景,景情交融,含蓄表达对功名虚幻的慨叹与归隐之思。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化用了左思《咏史》中“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的意思,既展现出超脱世俗的豪迈气概,又流露出清除尘垢的高洁情怀。作者奉命出使南行,一路奔波沾染风尘,再加上长期在仕途上劳碌奔波,“向年尘迹”依旧,理想始终没能实现,所以常常想在长河中洗脚,以此洗涤官场上的尘垢污秽,不时生出归隐的念头。诗人望着悠悠流淌的江水,旅途中的惆怅、仕途的坎坷、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万千思绪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丝线,纷纷涌上心头,他的愁绪就像这长江的流水,连绵不绝。第三、四句,既写眼前实景,又蕴含着比兴的意味。抬头仰望天空,万里辽阔,只有一片孤云悠悠飘荡;低头俯瞰大地,树叶枯黄飘落,花草凋零,一片肃杀萧瑟的秋景。作者在这里写景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通过景物展现自己的处境和心境。“闲云”一句,作者把自己比作孤云,漂泊无依,以此形容旅途乃至仕途的孤独寂寞。又借孤云无法化作雨水,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成的感慨。诗人向来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由于政局变化不定,“致君泽民”的抱负长期受到压抑,无法施展,因此他借眼前之景抒发情怀,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伤感。“黄叶”一句,借助秋季景物的萧条,暗指自己壮志未酬,而岁月却在不断流逝,青春容易逝去,颇有屈原《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意味,却比屈原的表达更加含蓄隐晦。第五、六句“落日断鸿天外路,西风长笛水边楼”,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寂寥失意的情感。上句描绘出极目天涯所见的孤寂景象,下句则写出临水登楼时游子感受到的凄凉听觉。辽阔的天空中,一只失群的孤雁,在昏暗的夕阳余晖下独自飞翔,“天外路”形容它的征途遥远,归宿未卜。这秋日天空中的孤雁,孤单无依,前途渺茫,正是诗人离家万里、宦游失意的象征,与辛弃疾《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的心境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在秋风中登楼临水,凭栏远望,陷入深深的沉思,忽然一声长笛悠扬响起,笛声在秋风中那样凄婉,如泣如诉,像是在感叹时光易逝的悲凉,又像是在诉说人生坎坷的无奈。吹笛的人啊,你只顾着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可曾想到还有一个人在聆听中暗自神伤。这两句化用了唐朝诗人赵嘏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不同的是,赵嘏写的是清晨刚见光亮的景色,让人感到凄清,而诗人却巧妙地转换为令人伤感的落日黄昏时分,除了凄清之外,更增添了迟暮的忧愁。凄凉冷落的秋色,时常触动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回首往事,自己怀着远大的理想和满腔的热忱投身仕途,为朝廷事务辛勤操劳,但武宗一朝政治腐败,让诗人觉得理想难以实现,官场的黑暗,让他感叹人生如梦,荣华富贵就像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梦回”一句,是作者经历多年宦海沉浮后,如梦初醒,领悟到《庄子·人间世》中“清静无为”以及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道理,流露出退隐的想法。但接着却又写出“犹向邯郸话旧游”,这里虽然有宦海如梦幻的意思,却不是表明毅然归隐的决心,而是感叹自己梦醒之后,仍然执着于“致君泽民”的理想,仍然在“邯郸道”上辛苦奔波。人间富贵荣华的梦可以醒来,但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却依然是梦寐以求的。正因为如此,作者此时才不辞辛劳地为朝廷事务奔走,回到京城后,又满怀热忱地写下《上时政书》,冒着生命危险指责时弊。这里既有仕途失意的虚幻感,又有不甘寂寞的济世之心,诗人表现出在为官与归隐选择上的复杂矛盾心情。诗中把典型景物和特定心境结合起来,景物描写也就是情感表达。闲云、黄叶、落日、断鸿,本是深秋时节常见的景物,而这些景物又与宦游漂泊、劳碌奔波、青春逝去、壮志难酬的情绪紧密相连,诗人将这些景象融入诗中,再加上高楼笛声的烘托,达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下一篇:元·乔吉《双调·水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