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游沧海早知名":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
# 沧海:指大海。
"有骨还从肉上生":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 骨:螃蟹身上坚硬的外壳是一种特殊的骨头,叫外骨骼。
"莫道无心畏雷电":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
# 莫道:休说,不要说。
"海龙王处也横行":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 横行:横着行走。喻肆行无忌。,海龙王:传说海中的龙神。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咏物诗。诗中描绘螃蟹,首句点明其在海洋中的名声,次句描述其肉上生骨的奇特外形,后两句则着重刻画螃蟹横行的姿态,借以表现其无所顾忌、浑身是胆的特点。从内容主题来看,此诗表面上是在咏蟹,实则寄寓着对农民起义队伍的赞扬,借螃蟹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对那些敢于反抗、无所畏惧的群体的肯定。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螃蟹的形象,表面描述螃蟹在海中的状态,实则寄寓对农民起义队伍的赞扬,以物为载体抒发内心志向与情感,借物之特性表达对特定群体精神品质的肯定。拟人:赋予螃蟹“无心肠”“无所顾忌”“浑身是胆”等本属于人类的特质,将螃蟹人格化,使其行为具有主动性和鲜明的个性,生动展现出螃蟹的大胆与不羁。侧面描写:全诗未直接提及“蟹”字,却通过描写螃蟹在海洋中的名声、独特外形“肉上生骨”以及其无所顾忌在海龙王处横行的行为,从侧面烘托出螃蟹的整体形象。
3. 分段赏析
“未游沧海早知名”一句,是从诗人与螃蟹的关系角度进行描写。一个“早”字,一方面体现出螃蟹在世间久负盛名,其威名传播甚广,历经长久时间仍为人所熟知;另一方面,也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对螃蟹品格的倾慕之情由来已久,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深厚。诗人久闻螃蟹大名,虽未亲临沧海相见,却已在心中为其留有崇高地位,为下文对螃蟹的细致描绘与情感抒发埋下伏笔。“有骨还从肉上生”一句,着重刻画螃蟹的外形特征。“有骨”,即坚硬的甲壳,这是螃蟹区别于无骨软体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其生存的重要保障。螃蟹凭借这身“骨”,在复杂的水底世界得以立足。而此处的“骨”,诗人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寓意,暗指螃蟹身具傲骨。诗人借螃蟹外形特点,含蓄地表达了对这种傲骨精神的赞美,使螃蟹的形象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态,更蕴含了内在的精神品质。“莫道无心畏雷电”一句,从螃蟹的内在精神层面进行描写。“莫道”二字带有转折意味,先否定一种常规认知,即不要认为螃蟹没有心智从而畏惧雷电。结合传说,天帝是宇宙主宰,雷电是其怒气的产物,象征着强大的威慑力量。螃蟹面对如此强大的自然威慑,却毫无畏惧之色,展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为下文进一步展现其叛逆性格做铺垫。“海龙王处也横行”一句,是对螃蟹精神品质的进一步升华。“海龙王”是水族的主宰,代表着水底的绝对权威。螃蟹不仅不惧天帝雷电,更在龙王的龙庭中肆意“横行”。一个“横行”二字,将螃蟹的无畏与叛逆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塑造出螃蟹敢于挑战权威、不畏强权的鲜明形象。诗人借此赋予螃蟹以深刻的内涵,借螃蟹来表达对反抗精神的赞美。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极为生动、诙谐且精准的语言,将螃蟹的形态与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奇妙之处在于,通篇未现一个“蟹”字,却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螃蟹的特质,将对蟹的描绘发挥到了极致,令人拍案叫绝。
# 诗人不仅细察物理,对所咏的动物的特征把握得很好;而且深于兴寄,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加以发挥,歌颂了卑贱者最可贵的一种性格,即反抗性。
不详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 皮日休知名的《咏蟹》,调动的是另一重笔法,写“莫道无肠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潇洒固然潇洒,毕竟未触及本真。
不详当代文化专栏作家辛悬(傅踢踢)《当诗人咏蟹时他们谈论些什么》
上一篇:唐·张说《邺都引》
下一篇:唐·司空图《五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