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diào
tóu
·
·
sòng
wáng
chū
zhī
tài
yuán

朝代:元作者:王恽浏览量:3
jiāng
jūn
bào
shū
qiè
gāo
chī
pán
bēi
huān
cháng
shì
zhī
wéi
nán
cǎo
rén
fēng
yún
yīng
qiān
zǎi
dào
jūn
huán
chuī
zhǎn
jiāng
cháng
jiá
tán
màn
màn
tiān
miǎo
miǎo
piān
piān
西
fēng
hóng
鸿
héng
jué
yún
duān
xiào
líng
yǐng
luò
yān
yuán
shàng
shā
wǎn
shèng
hán
hòu
xiāng
míng
yuè
mǎn
jiāng
gān

译文

将军在书信中急切相邀,你从闲居生活中奋起,如蛰伏的蛟龙即将腾飞。人生的悲欢离合本是常事,但自古以来知己难以寻觅。回忆往昔,诸葛亮离开草庐,投身天下大业,那蓬勃英武的气概,历经千年在你身上再次显现。江边奏响宴饮的乐声,你不必像冯谖那样因未得重用而弹铗长叹。路途漫长,天空辽阔,你将意气风发地踏上行程。犹如西风中的鸿鹄,振翅一飞便横越碧云之端。而我却像鹡鸰鸟般形单影只,黄昏时站在野烟笼罩的荒原上,暮色中的沙滩清寒难耐。往后的夜晚,如果你思念故人,不妨望向那洒满江边的明月,那是我寄托的思念。

逐句剖析

"将军报书切":将军在书信中急切相邀,

"高卧起螭蟠":你从闲居生活中奋起,如蛰伏的蛟龙即将腾飞。

# 螭蟠:亦作“螭盘”。如螭龙盘据。晋陆云《盛德颂》:“陛下螭蟠泗水,龙蠗下亭。”唐杜牧《题池州弄水亭》诗:“螭蟠得形势,翬飞如轩户。”清周亮工《文官果》诗:“螭盘无意争高树,蠖曲栖身就密房。”

"悲欢离合常事":人生的悲欢离合本是常事,

"知己古为难":但自古以来知己难以寻觅。

"忆昔草庐人去":回忆往昔,诸葛亮离开草庐,投身天下大业,

"郁郁风云英气":那蓬勃英武的气概,

"千载到君还":历经千年在你身上再次显现。

"歌吹展江底":江边奏响宴饮的乐声,

"长铗不须弹":你不必像冯谖那样因未得重用而弹铗长叹。

# 长铗:指长剑。铗,剑柄。《楚辞·九章·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晋张协《杂诗》之七:“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路漫漫":路途漫长,

"天渺渺":天空辽阔,

"与翩翩":你将意气风发地踏上行程。

"西风鸿鹄":犹如西风中的鸿鹄,

"一举横绝碧云端":振翅一飞便横越碧云之端。

"自笑鹡鸰孤影":而我却像鹡鸰鸟般形单影只,

# 鹡鸰:《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鹡鸰”比喻兄弟。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唐韩愈《答张彻》诗:“冏冏抱明琏,飞飞联鹡鸰。”宋叶适《送巩仲同》诗:“天催鹡鸰玉楼去,漱流不并龙洲旁。”清和邦额《夜谭随录·阿稚》:“不为雁序而作鹡鸰,明知弟幼弱,不加防护,任其独行,不饱豺虎,必遭颠坠。”

"落日野烟原上":黄昏时站在野烟笼罩的荒原上,

"沙晚不胜寒":暮色中的沙滩清寒难耐。

"后夜一相意":往后的夜晚,如果你思念故人,

"明月满江干":不妨望向那洒满江边的明月,那是我寄托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调歌头·送王子初之太原》是元代王恽所作的一首词,为友人王子初赴任太原而作。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将军收到书信后的复杂心绪,写出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对知己难寻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壮志的期许,展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远的情怀。全词上片追忆往昔情谊,借“风云英气”赞誉友人才干;下片以西风鸿鹄、落日野烟等意象勾勒苍凉别景,以“鹡鸰孤影”暗喻手足情深。全篇言筒意深,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王恽词之“精密宏博,自出机杼”,体现了雄浑悲慨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王恽(1227~1304),元代文学家。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河南卫辉)人。中统年间入仕,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卒赠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定。王恽与王博文、王旭齐名,其各类诗体均有涉及。其诗受元好问影响极深,崇尚气骨风神,推崇唐诗气象,主张“温醇典雅”“平淡而又含蓄,雍容而不迫切”。其词清丽雅正,平易通达,风格接近苏轼、辛弃疾。清末况周颐《蕙风词话》称赞其词“清浑超逸,近两宋风格”。诗歌作品有《侠义行》《长庆行》《燕城书事》等。有《秋涧先生大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为送别友人王子初赴太原上任所作,同时作者还创作了《送子初宗兄出镇阏台》一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描绘了一位将军收到书信后的复杂心绪,通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抒发人生知己难觅的怅惘,同时寄托对未来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展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高远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词多处用典,贴切无痕,如“高卧起螭蟠”一句,化用诸葛亮初出隆中茅庐之典: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席卷长江以北广大地区,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在三股势力中相对较弱,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他迫切需要招纳有才能的人。此时,刘备的手下徐庶和名士司马徽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世外高人,隐居南阳卧龙冈(今河南南阳卧龙岗),刘备接连三次求见,最终,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初出隆中茅庐,帮助刘备打天下。此处以“高卧”喻王子初闲居状态,“螭蟠”本意是如螭龙盘据,这里将王子初赴任比作诸葛亮投身天下事,,既显其受知遇而奋起的不凡气象,又寄寓建功立业的期许。对比:“一举横绝碧云端”与“自笑鹡鸰孤影”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写友人得遇良机、前程似锦的境遇,后者描绘词人自身茕茕孑立、孤苦无依的遭遇,通过友人顺遂与自身困顿的反差,强化“知己难逢”的情感主旨,情感层次立体。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即直入主题:“将军报书切,高卧起螭蟠”,以诸葛亮初出隆中茅庐之典喻指王子初此行,“螭蟠”犹言卧龙,起笔便气势非凡。“悲欢离合常事,知己古为难”,谓人间悲欢离合本是寻常事,而如刘备之于诸葛亮般的知遇之恩,千载难逢。故管仲有“知我者鲍子”之叹,钟子期有终身不复鼓琴之举,刘勰亦发“知实难逢”之慨。“忆昔草庐人去,郁郁风云英气,千载到君还”三句,言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以来,郁郁英气流转千载,今日君赴太原,不啻当日诸葛亮报先主知遇之恩。作者将王子初赴太原比作诸葛亮出山,用意有二:一则点明子初此行旨在报知遇之恩,二则表明其投身报国之志。如此,作者不仅凸显了知己难遇的主题,更将赠别这一寻常题材置于为国建功立业的高度,极大提升了词作的思想性与格调,远超一般赠别之作。“歌吹展江底,长铗不须弹”,作者化用《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先后弹铗歌“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之典,极言王子初遇合之难能可贵——自古能不弹“长铗归来乎”者,能有几人?下片:继而作者勉励友人莫负知遇之恩:“路漫漫,天渺渺”,当于阔海高天间作翩翩“鸿鹄”,“一举横绝碧云端”,大展宏图,如诸葛亮般定社稷、安黎庶,功盖当世、名垂青史。其间亦暗含作者渴望得遇赏识、一展大志、建功立业之心。转而作者自况遭际:如一只鹡鸰,于“落日圆、孤烟直”的荒原黄昏中茕茕孑立,凄清孤寒,知音难觅。此处“鹡鸰”暗用《诗经·小雅·常棣》“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之典,言己之失所而望兄弟相顾,因王子初与作者同宗,故视之为兄弟。面对当下处境,作者揣度他日夜深忆友时,唯有清冷月光洒满江岸,伴此凄楚思绪:“后夜一相忆,明月满江干。”这几句以自身境遇更显知音难得之慨。此层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既写友人遇合之幸与前途之远大,亦写自身遭际之堪伤,集中凸显了“知己难遇”这一词中反复咏叹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气势雄浑悲壮慷慨,从大处起笔,展现出高屋建瓴之势;在小处收束,读者可从作者的遭际中作无穷的人生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马钰《清心镜》

下一篇:元·王冕《楚汉两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