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云间":我身在云端之间,
"目穷天际":极目向天边眺望,
"一带远山如隔":只见那一带远山被云雾阻隔,好似与尘世隔绝开来。
"隐隐迢迢":远处的山峦隐隐约约、遥远迷茫,
"霏霏拂拂":轻轻摇曳、飘拂不定,
"蔓草寒烟秋色":秋草寒烟,尽显萧瑟秋色。
"数著残棋":我独自数着棋盘上剩余的棋子,
"一声长啸":忽然长啸一声,
"谁识洞庭仙客":谁能理解我这洞庭隐士的心境。
"对良宵、":面对良宵美景、
"明月清风":明月清风相伴,
"意味少人知得":可这其中蕴含的意味,却很少有人能够懂得。
"君记取、":你可要记住啊、
"黄鹤楼前":黄鹤楼前,
"紫荆台上":紫荆台上,
"神有青蛇三尺":曾有神异的青蛇三尺长。
"土木形容":虽然外貌质朴如土木,
"水云情性":心性却如水云般洒脱,
"标韵自然孤特":气质自然孤高独特。
"碧海苍梧":那碧海之畔、苍梧之地,
"白蘋红蓼":白蘋红蓼,
"都是旧时行迹":都是我昔日游历的足迹。
"细寻思、":细细回想、
"离乱伤神":这乱世令人伤神,
"莫厌此生欢剧":但我还是要劝自己,不要厌弃这一生的欢乐啊。
1. 分段赏析
上片“身在云间,目穷天际,一带远山如隔。”开篇三句诗人仿佛置身云端,极目远眺,远山如黛,若隐若现。“身在云间”塑造出超出尘世的意境,“目穷天际”则展现视野的辽阔,而“一带远山如隔”又暗示了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疏离感,为全词奠定了孤寂的基调。“隐隐迢迢,霏霏拂拂,蔓草寒烟秋色。”“隐隐迢迢”形容山势绵延,若隐若现;“霏霏拂拂”描绘秋日烟霭轻笼的朦胧感;“蔓草寒烟”则点明季节,渲染出萧瑟、清冷的氛围。这几句通过叠词和意象叠加,将秋日山色的苍茫、悠远表现得淋漓尽致,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静谧之美。“数著残棋,一声长啸,谁识洞庭仙客。”“数著残棋”刻画诗人独坐观棋的形象,棋局已近尾声,却仍不急于收手,似乎在借棋局思索人生。“一声长啸”则突显其孤傲洒脱的气质,这一声长啸既是情绪的宣泄,也是对世俗的超然态度。“谁识洞庭仙客”诗人以“洞庭仙客”自比,暗含对自己隐逸身份认同,同时也流露出知音难觅的孤独感。“对良宵、明月清风,意味少人知得。”“良宵”“明月清风”描绘出一幅清幽美好的夜景,然而“意味少人知得”指能真正欣赏自然之美的,唯有诗人这般超然物外的“仙客”。这一句既是对当下世俗的品味,也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微妙讽刺。下片“君记取、黄鹤楼前,紫荆台上,神有青蛇三尺。”“黄鹤楼”“紫荆台”是历史名胜,暗含诗人对往昔豪情的追忆。“青蛇三尺”能指剑(如“青蛇剑”的典故),象征侠客精神或某种坚定的信念。这三句勾勒出诗人曾经仗剑天涯、意气风发的形象,与当下隐逸江湖的状态形成对比,暗示其人生轨迹的转变。“土木形容,水云情性,标韵自然孤特。”“土木形容”形容诗人质朴无华的外表(“土木”喻指平凡甚至略带粗陋的形态);“水云情性”则表现其如水般澄澈、如云般自由的心性。“标韵自然孤特”强调其孤高不群的品格。这三句塑造了一个外表平凡却内心孤傲、精神超脱的形象。“碧海苍梧,白蘋红蓼,都是旧时行迹。”“碧海苍梧”象征广阔天地(“苍梧”是传说中的山名,常与仙境关联);“白蘋红蓼”是秋日水边植物,暗含时光流逝之感。这些景物都是诗人曾经游历的痕迹,“都是旧时行迹”一句,既有对往昔的怀念,也有对岁月变迁的感慨——曾经的豪情壮志、江湖漂泊,如今都成了记忆中的片段。“细寻思、离乱伤神,莫厌此生欢剧。”“离乱伤神”点出时代动荡对诗人的影响(元代末年社会动荡,文人多感时伤世),但末句“莫厌此生欢剧”却笔锋一转,表现出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便世事艰难,也要珍惜当下的欢乐时光。“欢剧”二字尤为关键,既指诗酒风流的生活乐趣,也暗含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在离乱年代,能保持内心的愉悦与自由,已是难得。
下一篇:元·王吉昌《绿头鸭·道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