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影亭亭不自容":秋莲瘦影亭亭,局促不安,
# 不自容:形容荷茎细弱不能自持。,亭亭:耸立的样子。
"淡香杳杳欲谁通":淡淡香气幽微,不知向谁传达。
# 欲谁通:想和谁交往。欲:想。,杳杳:深远的样子。此处形容香气飘得很远。
"不堪翠减红销际":不忍看它翠叶凋零、红花残败,
# 翠减红销:指秋天红花凋残,绿叶飘零。,不堪:不能忍受。
"更在江清月冷中":更何况在这江清月冷的环境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本想以青房保全晚节,
# 青房:指莲蓬。,拟:打算。
"岂知白露已秋风":怎知白露已至、秋风已起。
# 白露:节气名。这里亦可解释为露水。
"盛衰老眼依然在":我这衰老之眼已看惯盛衰,
# 老:这里借指阅历多有经验。,盛衰:有双关之意,既可指莲花的盛衰,也可以指世代的盛衰、朝代的更迭。
"莫放扁舟酒易空":不要让扁舟空驶,酒也易空啊。
# 扁舟:小舟。,莫放:不要让,不要使得。
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
刘因(1249~1293),元代理学家、诗人、文章家。初名骃,字梦骥,后改梦吉,号静修,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元世祖诏征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即辞归。至元三十年,刘因病逝,朝廷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刘因与许衡、吴澄并称“元初三大儒”。刘因学宗程朱,兼采陆九渊之说,并不全然拘守程朱门户。他工诗词,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诗风平正通达,力矫时弊,词性情朴厚。他论文重经世致用,议论文有雄辩之气,言词有力。著有《静修先生文集》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描绘秋莲在秋季遭受风霜摧残而凋萎的景象,以物自喻,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横遭厄运的悼惜,以及对自身坎坷身世、抑郁苦闷心绪的抒发。
2. 写作手法
比喻:“瘦影亭亭不自容”,将秋莲比作身形消瘦、摇摇欲坠的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秋莲枯败、柔弱无依的姿态,使秋莲的形象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仿佛能看到秋莲在风中艰难挺立的模样。象征:全诗以“秋莲”象征诗人自身。秋莲在风霜中“翠减红销”,难以保全“晚节”,象征着诗人在元朝统治下,虽眷恋前朝,想要坚守气节,却因曾短暂仕元而陷入悔恨、无奈,难以保全名节的困境,借秋莲的遭遇隐晦而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复杂心绪。借景抒情:“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描绘秋莲在枝叶凋零、江清月冷的环境中,借这清冷衰败之景,抒发诗人内心的凄凉与对秋莲命运的惋惜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瘦影”起笔,生动勾勒出秋莲枯败之态,虽仍挺立,却身形羸弱,摇摇欲坠。莲影如此,其香更如游丝般幽微,飘散之际,似在寻觅却又不知可与谁诉说。“不自容”道尽秋莲立足之艰,随时有倾覆之危;“欲谁通”则尽显其茕茕孑立,难觅知音,自伤自怜、孤寂怅惘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深入描绘秋莲的困境与周遭环境。曾经娇艳的花朵凋零,葱郁的莲叶枯萎,正值“翠减红销”的凄楚时刻。更兼江水清冷,月色凄寒,愈发渲染出萧瑟悲怆的氛围。前两句展现秋莲的萎靡之态,此联则揭示其衰败源于自然规律的无情支配,人力难以抗衡。颈联:意蕴更深一层,秋莲虽芳华不再,仍欲以青青莲房坚守高洁“晚节”,无奈白露秋风侵袭,即便微小的莲实也难以留存。可见,无论往昔多么绚烂美好,在严酷的自然力量面前,秋莲走向衰亡的结局已无法逆转。这前三联表面句句写秋莲,实则句句映射诗人自身。诗人巧妙运用象征手法,借秋莲的遭遇,暗喻自己的人生际遇,将个人的身世之感融入对秋莲的描绘之中。尾联:直言世道沧桑、人生起伏,皆被诗人看在眼里。既然如此,不如暂且寄情于酒,泛舟逍遥,莫让酒杯空落。借酒消愁,在醉意中暂避现实,这是古代众多历经磨难、壮志难酬的文人常有的精神寄托。于诗中而言,此联所传递的情感,恰似一声饱含无奈的喟叹,令人唏嘘。
4. 作品点评
这首七律将大量篇幅倾注于秋莲的刻画,笔触细致精巧。既生动描摹了秋莲在独特环境下的形态、香气、色彩与果实,又勾勒出江、月、风、露等与之相伴的自然景致。对仗方面独具匠心,“瘦影亭亭”与“淡香杳杳”相对,“翠减红销”和“江清月冷”呼应,“青房全晚节”与“白露已秋风”映照,不仅工整妥帖,更别出心裁。“翠减红销”与“江清月冷”在句内自成对仗,增添韵律美感。尾联抒情真挚深沉,情感浓烈,旨意含蓄深远,在展现诗人内心悲怆的同时,也给予读者广阔的思索与回味空间,余韵悠长。
# 宋代理学创始人周敦颐有一篇散文《爱莲说》,借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寄托高洁的志趣。这首咏物诗,以秋莲自喻,寄托身世之感,感情真挚沉痛,理趣隽永,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理学对刘因的深刻影响。
不详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叶君远、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邓安生《中国古典诗歌基础文库·元明清诗卷》
上一篇:元·侯善渊《长思仙》
下一篇:元·苏大年《雷塘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