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è
tái
huái
怀

朝代:元作者:萨都剌浏览量:3
yuè
wáng
guó
wéi
shān
yún
yóu
tún
bào
guān
tóng
shòu
àn
suí
qiū
hǎi
duō
bēi
yáng
huán
shí
rén
fēng
chén
wài
qiān
yīng
xióng
cǎo
mǎng
jiān
zhè
gèng
huāng
tái
cóng
zhú
bān
bān

译文

越王古都四周环绕群山,祥云缭绕龙盘虎踞的雄关。铜兽暗自随着秋露哭泣,海鸦背着夕阳返还。叱咤一时的人物风尘仆仆奔波在外,千古英雄埋没在草莽之间。天色渐晚,鹧鸪越叫越急,荒台丛竹的露水像泪滴斑斑。

逐句剖析

"越王故国四围山":越王古都四周环绕群山,

# 故国:指闽越旧都。,越:一作“粤”。

"云气犹屯虎豹关":祥云缭绕龙盘虎踞的雄关。

# 虎豹关:用《楚辞·招魂》“虎豹九关”的典故,指警卫森严的城关。

"铜兽暗随秋露泣":铜兽暗自随着秋露哭泣,

# 铜兽暗随秋露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歌中说金铜仙人“忆君清泪如铅水”。这里暗用其意,说宫门铜兽像是在思念故主,暗随着秋露而落泪。铜:一作“铁”。

"海鸦多背夕阳还":海鸦背着夕阳返还。

# 背:背负。

"一时人物风尘外":叱咤一时的人物风尘仆仆奔波在外,

# 一时人物:历史上叱咤一时、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

"千古英雄草莽间":千古英雄埋没在草莽之间。

# 草莽:草野。指千古英雄死后,也不过埋在草丛野地里。

"日暮鹧鸪啼更急":天色渐晚,鹧鸪越叫越急,

# 鹧鸪:鸟名。

"荒台丛竹雨斑斑":荒台丛竹的露水像泪滴斑斑。

# 台丛:一作“苔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越台怀古》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创作的七言律诗。首联勾勒越王山地势险峻、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颔联转写历史变迁,流露繁华不再的怅惘;颈联以闽越王旧迹为切入点,抒发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尾联回归暮雨笼罩的越台,以萧瑟景象收束全篇。诗中多化用典故与前人词句,豪迈而感慨,雄浑而苍凉,景物鲜明,寄托遥深,都在感叹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化、现实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发无尽的抚今追昔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文学家

萨都剌(1307?~1359?),元代文学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西域答失蛮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进士,官至南台侍御史。萨都剌的诗词,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部分诗歌表达了为民请命、励精图治的政治思想。其山水诗颇见功力,不少作品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在诗歌技巧上,其作品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段;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善于创造、形象生动;偶亦采用通感手法,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联通使用,互相比譬。主要作品有《雁门集》《萨天锡诗集》《天锡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又名《台山怀古》,约作于至元二年(1336)前后。彼时诗人任职福建闽海廉访司知事,登临越王山时,但见山水形胜,前朝宫苑遗址犹存,遂生怀古情思,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歌以越王故国台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四围山势、虎豹云关、铜兽秋露、海鸦夕阳等苍茫萧瑟的意象,串联起历史遗迹与荒凉暮景,抒发了对历史兴亡与英雄湮没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铜兽是王族宫殿才能使用的装饰,象征着高阶层地位,现在被弃置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生“黍离”之悲。尾联“斑竹”化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源自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传说,二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后世以“湘妃竹”象征忠贞与悲情。此处既是写暮雨实景,又暗喻作者为历史兴亡朝代更迭而暗中垂泪。拟人:“铜兽暗随秋露泣”,诗人将铜兽拟人化,描写铜兽仿佛为逝去的繁华而垂泪,实际铜兽并无感情,是诗人自己自己因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垂泪。“海鸦多背夕阳还”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乌鸦背负夕阳归巢代表一天即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借景抒情:“日暮鹧鸪啼更急,荒台丛竹雨斑斑。”鹧鸪啼叫声十分凄切,在古诗词中常象征离乱与哀思,此处“啼更急”既写暮色中的哀哀鸟鸣,也折射出诗人心底无尽的愁思。竹上的雨痕既是实写暮雨,又隐喻作者为历史兴亡而所流下泪痕,这两种景象的组合深沉凄凉,使人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

3. 分段赏析

诗的首联两句勾勒出越王山的地理形胜,此地曾被视作王权建都的风水宝地,往昔矗立着威严的军事关隘。虽历经岁月,山势犹存雄姿,云霭升腾间仍透出昔日都城气象。这段历史积淀为眼前景致增添了几分凝重与沧桑。颔联用了“铜兽”的典故。铜兽是王族宫殿专属的装饰,而这原来高阶层地位的象征,现在倾颓在荒山野草间,令人顿起“黍离”之思。铜兽暗泣是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其实铜兽没有什么悲喜之情,真正为朝代更替、万物沧桑而心生感慨的,分明是诗人自己。“海鸦”一句,化用唐温庭筠的“蝶翎朝粉尽,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但意境上更苍凉浑厚。颈联中,诗人感叹曾名盛一时的大人物,现在沦落于茫茫风尘之外;自古以来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们,也隐藏在草莽之间。“草莽”有两重含义,既指荒芜植被,亦隐喻民间。无论取哪重释义,都指向英雄功业终归尘土的宿命。风尘和草莽,既是暮色里诗人所看到的越王山的实景,又暗喻越王等“一时人物”最终走向末路,化为一缕烟尘、一抔黄土,或者是一蓬乱草。不论是“一时”,还是“千古”,终究都是过眼云烟。这种世事沧桑的悲凉气氛在越台景色的烘托下表达得淋漓尽致。尾联中提到了鹧鸪,鹧鸪的啼叫声被认为类似于“行不得也哥哥”,经常被用来暗示羁旅愁思,也被用来表达抱负得不到施展的郁郁之情,如“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此时鹧鸪的啼声,也折射出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斑竹”化用娥皇、女英泪洒清竹的典故,可以想像,丛竹上是斑斑雨痕似是点点泪痕。鹧鸪声声啼叫,荒台斑斑泪竹,这种景象深沉凄凉,使人油然而生浓郁的沧桑之感,并且沉缅其中,难以自拔。

4. 作品点评

萨都剌一生游历多地,创作了诸多怀古题材的诗词作品,受到后世关注。清代李佳在《左庵词话》中评价其"雁门诸作,多抒发苍茫感慨,实为咏史正格"。《越台怀古》是萨都剌写景兼怀古诗作中较著名的一首。在语言风格上既延续了萨都剌一贯的清丽特质,又展现出"磊落激昂"(明毛晋《雁门集》跋)的豪放气韵。该诗虽以"怀古"为题,但全篇八句中仅颈联直接抒发对"一时人物""千古英雄"的感怀,其余七句皆着力于景物铺陈:从开篇闽越王故国的山川形胜、王气氤氲,到结句荒台古迹、蔓草寒鸦,所有意象无不围绕"怀古"主题展开。雄关铜兽、荒台草莽,秋露暮鸦、鹧鸪斑竹,都在感叹着历史的沧桑、世事的变化、现实的迷茫,由眼前之景引发无尽的抚今追昔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七律,乃到任后所作,通过吊古伤今,抒发了遭谗被贬的感慨。全诗寓情于景,意境雄阔,悲中有壮。“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一联,尤深挚沉雄,耐人寻味。

现代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唐诗精品(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张宪《江南弄》

下一篇:元·王哲《离别难·游历水云两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