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qiáo
cuì
yuān
yāng
yóu

朝代:元作者:元好问浏览量:3
qiáo
cuì
yuān
yāng
yóu
jìng
zhōng
luán
zhǐ
kān
chóu
tíng
qián
huā
shì
tóng
xīn
shù
shān
xià
quán
fēn
liǎng
liú
jīn
luò
lán
zhōu
shuí
jiā
hóng
xiù
shuǐ
西
lóu
chūn
fēng
shā
guān
qiáo
liǔ
chuī
jìn
xiāng
mián
fàng
xiū

译文

憔悴的鸳鸯,再不能自在相伴,镜中孤鸾起舞,只让人愁绪满怀。庭院前的花树曾是同心相依的象征,山下的清泉却已分成两道玉般的水流。金络装饰的骏马,木兰制成的轻舟。不知是谁家的红袖佳人,在水边西楼笑语盈盈。春风痴情地眷恋着官桥的杨柳,吹落漫天柳絮,飘洒不休,像是无尽的思念。

逐句剖析

"憔悴鸳鸯不自由":憔悴的鸳鸯,再不能自在相伴,

"镜中鸾舞只堪愁":镜中孤鸾起舞,只让人愁绪满怀。

# 镜中鸾舞:喻失偶。

"庭前花是同心树":庭院前的花树曾是同心相依的象征,

# 同心树:情爱的象征。

"山下泉分两玉流":山下的清泉却已分成两道玉般的水流。

"金络马":金络装饰的骏马,

"木兰舟":木兰制成的轻舟。

# 木兰舟:指用木兰制成的船。

"谁家红袖水西楼":不知是谁家的红袖佳人,在水边西楼笑语盈盈。

"春风殢杀官桥柳":春风痴情地眷恋着官桥的杨柳,

# 殢:困倦。

"吹尽香绵不放休":吹落漫天柳絮,飘洒不休,像是无尽的思念。

# 香绵:柳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憔悴鸳鸯不自由》是金元时期文学家元好问的作品。上片以镜中鸾、庭前花、山下泉为比兴,触景生情,写闺中的相思。下片由回忆相见时的情景回到眼前现实,表现相思无用的缠绵哀怨。全词借“憔悴鸳鸯”“镜中鸾舞”“同心树”等意象,营造出浓浓的离愁别绪。词中“金络马,木兰舟”的物象形成对比,“春风殢杀官桥柳”又用拟人手法,体现出沉郁婉约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金元政权交替之时。作者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亲身经历了朝代更替与社会动荡,他的诗词往往浸染着浓厚的时代沧桑感。作为金元之际的重要文学家,元好问十四岁便展现出卓越的诗才,其文学创作善于将历史变迁与个人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虽然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份尚未有确切考证,但从“憔悴鸳鸯”“镜中鸾舞”等意象来看,能够推断出这是作者感怀自身遭遇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写了恋人分离后的离愁别绪,通过鸳鸯失偶、孤鸾照镜、泉水分流等意象,暗写被迫分离的无奈与情感破碎的痛苦,展现了爱情从圆满到离散的过程,表达了分离后的无奈与自我审视的哀愁和对昔日同心的眷恋与如今离散的痛惜。

2. 写作手法

起兴:“憔悴鸳鸯不自由”以失偶鸳鸯起兴,既点明物象状态,又表现人事。鸳鸯本为恩爱象征,“憔悴”“不自由”的修饰,将自然禽鸟的困顿与恋人分离后的身不由己相联系,以物起情,奠定全篇孤寂基调。这种起兴不着痕迹,借常见禽鸟的情态引出离愁,让情感有了具体的依托,自然过渡到下文对“镜中鸾舞”等孤寂场景的描摹,体现“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传统笔法,含蓄而富有力度。对比:“庭前花是同心树,山下泉分两玉流”,以“同心树”的合与“两玉流”的分对比,暗写感情从圆满到离散;“谁家红袖水西楼”以他人的热闹,对比自身的孤寂。前者是情感变化对比,后者是境遇层面的哀乐对比,深化情感。虚实结合:“憔悴鸳鸯”“镜中鸾舞”是实写眼前所见或镜中所感,却暗自虚指离愁;“同心树”“两玉流”实写自然景象,虚写昔日同心与今日分离的情感变化。“金络马,木兰舟”实写现实,虚指离别场景的回忆;“春风殢杀官桥柳”实写春景,虚喻绵长思念。虚实之间,实景为情感载体,虚意借现实事物,让离愁既有具体依托,避免直白浅露,尽显含蓄之美。拟人:“春风殢杀官桥柳”中,“殢杀”将春风拟人化,写其对官桥柳的缠绵不舍,暗合词人对离人的眷恋;“吹尽香绵不放休”以“不放休”赋予春风持续吹絮的情态,仿佛春风也懂离愁,刻意让柳絮纷飞不止,指思念绵延不绝。这种拟人让自然景象带上人的情感,使“官桥柳”“香绵”等意象更生动,将无形的思念化为有形的春日缠绵之景,余韵悠长。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谁家红袖水西楼”的热闹场景,与词人自身的孤寂处境形成境遇反差,既凸显分离的痛苦,以他人的欢乐反衬自身的落寞,使离愁与怅惘更加强烈。

3. 分段赏析

上片“憔悴鸳鸯不自由。”“鸳鸯”本为恩爱象征,“憔悴”“不自由”却写其失偶后的困顿,暗喻恋人分离后的身不由己。以禽鸟的状态喻人的情感,开篇便奠定孤寂凄苦的基调,含蓄道出被迫分离的无奈。“镜中鸾舞只堪愁。”“鸾舞”化用孤鸾照镜的典故,传说鸾鸟见影悲鸣,“镜中”的虚幻与“只堪愁”的实感结合,写尽独处时的自我审视与无尽愁绪,将分离后的孤独具象化为鸾鸟对影的悲戚。“庭前花是同心树,山下泉分两玉流。”“同心树”象征昔日相守的同心合意,“两玉流”则以泉水分流喻如今的各自离散,一合一分形成强烈反差。借自然景象的变化,暗写感情从圆满到破碎的过程,不着“离”字而离愁自现。下片“金络马,木兰舟。”“金络马”,华贵的马、“木兰舟”精致的船,暗指离别时的车马舟船,不直写离别场景,却以行旅物象勾起对分离时刻的回忆,简洁而含蓄地强化离愁背景。“谁家红袖水西楼。”“红袖”代指欢乐的歌女或热闹场景,“水西楼”的繁华与前文的孤寂形成对比。“谁家”二字带疏离感,以他人的热闹反衬自身的落寞,更添分离后的怅惘。“春风殢杀官桥柳,吹尽香绵不放休。”“官桥柳”为传统离别意象,“春风殢杀”写春风缠绵不舍,“吹尽香绵”以柳絮纷飞喻思念如絮,“不放休”则道尽思念的绵长不止。以自然景象的缠绵,结束全篇的离愁,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被收录在《遗山乐府》和现代的《全金元词》等重要典籍里,它“沉郁而不失清丽”的特点,被看作是元词转型时期的典型代表。清代词评家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特意提到“镜中鸾舞”这句“虚实相生,深得词家奥妙”,这成了后世研究该作品的重要评论角度。现在的学者大多关注词中“金络马”和“木兰舟”的意象使用,认为这体现了元好问词作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边元鼎《村舍二首(其一)》

下一篇:元·张宪《江南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