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秋":可怜这秋天啊,
"一帘疏雨暗西楼":一帘稀疏的秋雨让西楼变得昏暗。
# 西楼:古诗词中极常用,不一定确指哪座楼,多用为闺阁、宴乐之处。,一帘疏雨:用宋陈与义《试院书怀》诗“疏疏一帘雨”句意。
"黄花零落重阳后":重阳节后,菊花凋零,
# 零落:凋谢。,黄花:菊花。
"减尽风流":失去了当初的风流韵致。
# 减尽风流:减去美好的风光。
"对黄花人自羞":然而面对菊花,人更觉羞惭。
"花依旧":花还是同去年的花一样,
"人比黄花瘦":可是人却比菊花还要憔悴消瘦。
# 人比黄花瘦:移用李清照《醉花阴》词句。
"问花不语":问花花默默无语,
# 问花不语:仿用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泪眼问花花不语”句意,合下句意思是说:将自己的心事问花,花不回答,暗自替人惆怅。
"花替人愁":却暗暗在为人的命运担忧。
"四围山":四周都是郁郁葱葱的青山,
"会波楼上倚阑干":我在会波楼上凭依栏杆。
"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大明湖简直就是在铺翠描金的美景中间。
# 大明湖:济南风景名胜之一,在今济南市北。湖水清澈,环湖有不少名胜古迹。
"华鹊中间":华不注山与鹊山倒映湖中间,
# 间:一作“问”。,华鹊:指华不注山与鹊山,在济南近郊。一本作“华岛”,当时大明湖中的一个岛名,即华鹊岛。
"爱江心六月寒":爱那湖心的水六月间也似觉微寒。
"荷花绽":湖里的十里荷花正在开放,
# 绽:开放。
"十里香风散":那花香向四外随风飘散。
"被沙头啼鸟":被那沙滩上的鸟鸣声唤醒,
"唤醒这梦里微官":唤醒我这梦里小官。
"玉香逦":玉香逦花啊,
# 玉香逦:一作“玉香球”。
"花中无物比风流":花丛中没有什么能比它更具风韵。
"芳姿夺尽人间秀":它的美丽夺走了人间所有的灵秀,
"冰雪堪羞":让冰雪都自愧不如,
"翠帏中分外幽":在翠绿的叶丛中显得格外清幽。
"开时候":花开的时候,
"把风月都熏透":连清风明月都被它的香气浸透。
"神仙在此":有这般美景如神仙居所,
"何必扬州":何必再向往扬州的繁华。
"会寻思":细细思索,
# 会:正在。
"过中年便赋去来词":过了中年便想写下“归去来兮”的辞章。
# 赋去来词:指归隐。陶潜辞官归隐时曾赋《归去来兮辞》。
"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为何轻易不肯踏入城市?
# 等闲间:平常,此处意为轻易、随便。
"只怕俗却新诗":只怕世俗污染了新写的诗句。
# 俗却新诗:其意是说在城市做官或来往豪门,会使所赋新诗庸俗不堪。
"对着这落花村":面对这落花纷飞的村庄,
"流水堤":流水环绕的堤岸,
"柴门闭柳外山横翠":柴门紧闭,柳外青山横卧如翠玉。
"便有些斜风细雨":即使有斜风细雨,
"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也侵扰不到头戴蒲笠、身披蓑衣的归隐者。
# 蒲笠蓑衣:用蒲草编的斗笠,用蓑草编的雨衣。
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
张养浩(1269?~1329),元代文章家、诗人、曲家。字希孟,号齐东野人,别号顺庵,晚号云庄老人,谥文忠,济南(今属山东)人。早年荐为东平学正,历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议,因上疏触怒英宗,遂辞官归隐。天历二年关中大旱,起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积劳而病卒于任所。张养浩与元明善、曹元用齐名,号称山东“三俊”。其诗多写民生疾苦,诗风颇受散曲影响,通俗晓畅,风致潇洒。散曲风格豪宕放旷,超逸雄浑,时有清丽俊爽之气。其以散曲反映社会重大主题,提高了散曲的社会功能。代表作品有《山坡羊·潼关怀古》。有政论集《三事忠告》,诗文集《归田类稿》,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元散曲,题材丰富,或通过描绘菊花在重阳后零落的景象,借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伤,或借描绘大明湖周边青山环绕、湖面璀璨、荷花飘香等美景,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表达出向往闲适自在生活的情感。或通过刻画玉香逦花的风姿神韵,极力赞美其美丽与独特,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颂,或借隐居生活的闲适安逸,传达出作者对归隐生活的享受与满足。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歌多出化用前人诗句,如“人比黄花瘦”引自李清照《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引自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借前人词句生发出新的意蕴,表达自己的自怜与悔恨。借物抒情:借菊花在重阳后零落,抒发自己政治上失节的悔恨以及对归隐的向往之情。多角度描写:从视觉描绘大明湖“铺翠描金”的景色,嗅觉写荷花“十里香风散”,听觉以“沙头啼鸟”收尾,多感官结合,生动展现大明湖美景。拟人:把玉香逦花当作人来写,赋予其“芳姿夺尽人间秀”等灵秀特质,生动展现花的风流神韵。对比:将城市与乡村隐居生活对比,以“只怕俗却新诗”表明对城市生活的厌弃,凸显乡村隐居的宁静美好。
3. 分段赏析
《殿前欢・对菊自叹》“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描绘出一幅秋雨绵绵、黄花凋零的秋景图。“可怜秋”奠定了悲秋的情感基调,“一帘疏雨”营造出昏暗凄清氛围,“黄花零落”以菊花衰败之景,暗示时光流逝、美好不再,为后文自叹做铺垫。“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问花不语,花替人愁。”:作者面对菊花自惭形秽,通过人与花的对比,凸显自身憔悴。“问花不语”化用前人词句,以花的沉默和“花替人愁”,将作者的悔恨、忧愁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借花抒发自己复杂心境。《殿前欢・登会波楼》“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间,爱江心六月寒。”:起笔点明登楼地点及周围环境,“四围山”勾勒出会波楼被青山环绕的态势。“铺翠描金”形象地描绘出大明湖在阳光照耀下色彩斑斓、富丽迷人的景象。“华鹊中间,爱江心六月寒”,既交代地理位置,又表达出对湖心凉爽的喜爱,展现作者惬意心境。“荷花绽,十里香风散。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荷花绽,十里香风散”从嗅觉角度,写出荷花盛开、香气四溢的美好画面,令人陶醉。“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笔锋一转,以鸟啼声将作者从沉醉美景的状态中唤醒,由景入情,暗示作者对官场如梦般生活的厌倦,萌生归隐之意。《殿前欢·玉香逦花》“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开篇便盛赞玉香逦花的风流无双,“花中无物比风流”直接表明其独特地位。“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运用夸张和对比,突出花姿容绝美,连冰雪都自愧不如。“翠帏中分外幽”则描绘出花在绿叶衬托下的清幽之态。“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神仙在此,何必扬州。”:“把风月都熏透”用夸张手法,极言花香浓郁,弥漫四周。末句“神仙在此,何必扬州”以景结情,将此地比作神仙居所,表达出对玉香逦花及所处环境的极度赞美,认为有此美景,无需向往扬州繁华。《殿前欢・村居》“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作者开篇表明自己过中年后便有归隐之心,“赋去来词”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暗示归隐之意。“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以自问自答形式,强调对城市生活的厌弃,认为城市会沾染世俗,破坏诗心,突出归隐决心。“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用简洁笔墨勾勒出乡村宁静优美的画面,落花、流水、柴门、青山,充满自然之美。“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即便有风雨,也侵扰不了身着蓑衣、头戴斗笠的隐居者,体现出隐居生活的闲适安稳和作者的惬意自在。
# 此曲咏菊抒怀,由怜菊转而自怜。人与菊相比较,感叹人不如花。化用前人词句而自出新意,曲辞浅近通俗而意蕴深远。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研究员邓元煊《元曲品读》
# 此曲通过登楼所见所感,赞美了大明湖清秀绮丽的景色。能抓住大明湖景物的主要特征,展开联想,妙笔生花。末两句写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情景,尤富神韵。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上一篇:元·王冕《题米元晖画》
下一篇:元·张宪《白翎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