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海涛":漫天风起,卷起海浪般的波涛,
# 天风海涛:形容江上风大浪高。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
# 昔人曾此:昔人曾在这里。曾此:曾在这里。
"酒圣诗豪":饮酒赋诗志壮情豪。
# 诗豪:诗中的英豪。《唐书·刘禹锡传》:“(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名者,尝推为诗豪。”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陈和仁韵》:“少年横槊,酒圣诗豪余事。”,酒圣:酒中的圣贤。此指刘伶之属,伶字伯伦,“竹林七贤”之一。性嗜酒,曾作《酒德颂》,对封建礼教采取蔑视的态度。
"我到此闲登眺":我到这里悠闲地登临眺望,
"日远天高":眼前是长空寥廓,日远天高。
# 日远天高:双关语,既是写登临所见,又是写仕途难通。
"山接水茫茫渺渺":山接着水,苍茫浩渺,
# 茫茫渺渺:形容山水相连,辽阔无边的样子。
"水连天隐隐迢迢":水连着天,遥远朦胧。
# 隐隐迢迢:形容水天相接,看不清晰、望不到边的样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供吟笑":这些山水胜景只能供我赋诗吟啸,
# 吟笑:一作“吟肃”。
"功名事了":功名利禄的事情已了,
"不待老僧招":快去归隐,何待老僧来招。
# 不待:不用。
"帆收钓浦":收起帆停在垂钓的水滨,
"烟笼浅沙":轻烟笼罩着浅滩的细沙,
"水满平湖":湖水涨满了平静的湖洼。
"晚来尽聚滩头":傍晚时分大家都聚在滩头,
"笑语相呼":笑着闹着相互招呼应答。
"鱼有剩和烟旋煮":捕到的鲜鱼足够多,就着烟气现煮现吃,
"酒无多带月须沽":酒虽剩下不多,趁着月色也要去买来畅饮一番。
"盘中物":盘中的菜肴,
"山肴野蔌":有山野间的蔬菜野味,
"且尽葫芦":且让我们举着酒葫芦一醉方休吧。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散曲。《天风海涛》以雄浑壮阔的山水为背景,借“日远天高”的意象转折,既表达了出豪迈旷达的气象,又深蕴着超脱功名、向往归隐的幽微情志;而《帆收钓浦》则聚焦江南渔村图景,通过“和烟煮鱼”“月下沽酒”等本色画面,表现了渔民聚饮时的自在欢愉,满溢乡野生活的蓬勃生机。
2. 写作手法
白描:“和烟旋煮”“带月须沽”以白描手法刻画渔家生活:鲜鱼就着烟火现煮,缺酒便踏月沽取,“和烟”“带月”将自然景物融入生活细节,既写实又赋予诗意——烟火与月色成为生活的背景板,使粗朴的渔家劳作透出“自然即诗意”的文人视角。用典:“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化用《晋书》“日远长安近”典故及杜甫“天意高难问”诗意,以“日远”隐喻仕途阻隔、向往朝廷而不得的隐痛,以“天高”暗喻君恩难测的怅惘,将历史典故与个人情志巧妙勾连,借古喻今而含蓄深沉。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起句“天风海涛”便气势夺人,狂风呼啸、惊涛拍岸的壮阔景象如在眼前,笔力雄健似奇峰突起,让人不禁联想到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词境。随即笔触一转,融入历史回溯:“昔人曾此,酒圣诗豪”——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在此饮酒赋诗、畅抒豪情,既赋予此地人文底蕴,又暗合自身心境。“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几句,看似纯写登临所见:极目远眺,天高地迥,山水相连处烟波浩渺。实则暗含深意:“日远”化用《晋书》“日远长安近”的典故,“天高”暗合杜甫“天意高难问”的怅惘,借空间意象隐喻向往朝廷却仕途受阻的隐痛。结合“酒圣诗豪”“闲登眺”等意象,不难察觉曲中萦绕着仕途偃蹇的哀怨与愁绪。姚燧晚年外放,此中或有难言苦衷,故以“供吟啸,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收束,直言功名皆可抛却,归隐无需人劝,以超逸姿态消解心中抑郁。据《元史》载,他七十三岁“告归”,足见此曲已暗藏归隐之念。第二首:以“帆收钓浦,烟笼浅沙,水满平湖”三句鼎足对开篇,“收帆”“烟笼”“水满”三个动态画面,勾勒出渔村傍晚的静谧景致:渔船归泊,轻烟笼沙,平湖水满。“晚来尽聚滩头,笑语相呼”转而聚焦人物,渔民聚于滩头笑语喧哗,瞬间为画面注入生机。“鱼有剩和烟旋煮,酒无多带月须沽”以本色笔触写生活细节:鲜鱼就着烟火现煮,酒不足便踏月沽取,“和烟旋煮”“带月须沽”既见渔家随性自在,又暗合自然与生活的诗意交融。结句“盘中物,山肴野蔌,且尽葫芦”以“山肴野蔌”代指粗食,“尽葫芦”以酒器写畅饮,以物质简朴反衬精神满足,尽显“且尽当下”的生活哲思。全曲语言如口语般质朴,却于平凡场景中透出文人对乡野朴拙之美的向往,意境旷达而富野趣。
4. 作品点评
姚燧在文学创作中以散文成就颇高,其散曲作品虽传世不多,但据《顾曲麈谈》卷下《谈曲》记载,“每有作,亦必婉丽可诵”。然而这首《满庭芳》却突破了“婉丽”的单一风格。从题材来看,此曲属于抒怀之作,在元代前期散曲多以男女恋情为主题的背景下,这种直抒胸臆的作品堪称独树一帜。由于姚燧出身官宦世家,且一生仕途经历丰富,其曲词风格除“婉丽”特质外,更显露出宏劲典雅的正统文人气象。读此曲时,极易让人联想到苏、辛一派的豪放词风——既具“天风海涛”的壮阔境界,又含“功名事了”的超逸情怀,在元代散曲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 此曲描写登高所见天水茫茫、烟波浩渺的壮阔景象,抒发看破红尘、急欲功成身退的情怀。境界开阔,笔势流畅。
不详四川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邓元煊《元曲:彩图版》
# 这支曲写景则气势浩荡,境界开阔;抒情则性格豪爽,风格流畅,不失豪放派之宏劲之风。
不详河南省古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王忠阁《元曲大辞典》
上一篇:元·长筌子《瑞鹤仙·岁华如转辇》
下一篇:元·元好问《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