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īng
·
·
táo
chǔ
jiā
zhù

朝代:元作者:冯子振浏览量:3
táo
chǔ
jiā
zhù
jiě
bǎo
jiàn
zèng
jīn
shí
nián
jiān
yuè
biān
jīng
juǎn
qiū
jiāng
cháo
xiǎng
kōng
chéng
liàn
sān
qiān
bái
chē
huí
yòu
qūn
xún
yuè
shàng
píng
zài
yān
huā
chù

译文

逃离楚国奔赴吴国,居无定所。解下宝剑赠给那渡江的渔夫。十年间在吴国为臣,征伐越国、楚国,气势如汹涌的秋江潮雨。想象着率领三千精兵,乘着白马素车,攻破楚国郢都后凯旋而归。又徘徊间,月亮升起,水波平静,暮色笼罩在江边那片紫烟般的烟花处。

逐句剖析

"逃吴辞楚无家住":逃离楚国奔赴吴国,居无定所。

"解宝剑赠津父":解下宝剑赠给那渡江的渔夫。

"十年间隶越鞭荆":十年间在吴国为臣,征伐越国、楚国,

"怒卷秋江潮雨":气势如汹涌的秋江潮雨。

"想空城组练三千":想象着率领三千精兵,

"白马素车回去":乘着白马素车,攻破楚国郢都后凯旋而归。

"又逡巡月上波平":又徘徊间,月亮升起,水波平静,

"暮色在烟花紫处":暮色笼罩在江边那片紫烟般的烟花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鹦鹉曲·逃吴辞楚无家住》是元代冯子振创作的一首散曲。此曲以伍子胥的故事为题材。开头两句叙述伍子胥逃亡及感恩之举;中间四句描绘其征战与凯旋;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抒发对历史的感慨。在元代散曲中,这首作品以不同的视角和艺术手法,将历史故事与散曲创作巧妙融合,既展现了元代散曲自由奔放的风格特点,又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其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元代散曲家

冯子振(1253?~1314?),元代散曲家。字海粟,号瀛州客、怪怪道人,祖籍攸州(今湖南攸县)。大德进士,曾任集贤待制、承事郎等职。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其所作散曲小令,或写个人闲适生活,或叹世、羡仙,或即景生情、抒怀写志,或登临感兴、吊古伤时。其散曲风格豪放,辞采壮丽。贯云石在《阳春白雪序》中评其散曲风格为“豪辣灏烂,不断古今”。冯子振的散曲,所用曲牌较为单一,但是创作内容丰富。著有《海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逃吴辞楚无家住。解宝剑赠津父”:“逃吴辞楚无家住”,简洁有力地勾勒出伍子胥的人生困境,他因遭楚国迫害,被迫逃离楚国,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这一句奠定了全曲悲壮的基调,凸显出伍子胥命运的坎坷与无奈。“解宝剑赠津父”,讲述伍子胥在渡江时,将自己的宝剑赠送给帮助他渡江的渔夫。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伍子胥的感恩之心,更在细节处展现出他人性中光辉的一面。通过这两句,作者迅速将读者带入伍子胥的故事中,为后续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十年间隶越鞭荆,怒卷秋江潮雨。想空城组练三千,白马素车回去”:“十年间隶越鞭荆”,高度概括了伍子胥在吴国为臣的十年时光,他辅佐吴王,带领吴军征伐越国、楚国,建立赫赫战功。“怒卷秋江潮雨”,运用比喻手法,将伍子胥征战时的气势比作汹涌的秋江潮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他征战时的激昂与勇猛,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战场上的硝烟与震撼。“想空城组练三千,白马素车回去”,作者展开想象,描绘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郢都后凯旋的场景。“空城组练三千”,想象城中只剩三千穿着白色丝绳甲衣的士兵,凸显出战争的惨烈与楚国的衰败;“白马素车回去”,则刻画了伍子胥凯旋时的英姿,也暗示着他功成名就的荣耀时刻。这几句通过叙事与想象,展现了伍子胥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又逡巡月上波平,暮色在烟花紫处”:“又逡巡月上波平,暮色在烟花紫处”,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月亮缓缓升起,江面水波平静,暮色笼罩着江边的烟花,呈现出一片紫色。这一宁静的夜景与前文伍子胥征战的激烈场景形成鲜明对比。在这宁静的画面中,蕴含着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感慨。曾经的辉煌与动荡都已过去,如今只剩下这宁静的暮色,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与回味,使全曲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韵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元·许有壬《南乡子·波漾石粼粼》

下一篇:元·元好问《石州慢·儿女篮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