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丝落絮春漫漫":空中飘荡着游丝柳絮,融和的春色漫漫无边,
# 漫漫:广阔无边的样子。,落絮:飘落的柳絮杨花。,游丝:蜘蛛或其它昆虫吐的丝,因为飘荡在空中,故称为游丝。
"西楼晓晴花作团":西楼的拂晓晴空明朗,一丛丛鲜花成簇成团。
# 花作团:谓春花盛开,集束如团。
"楼中少妇弄瑶瑟":楼中的少妇调弄着瑶瑟,
# 瑶瑟:名贵的瑟。瑟:古代弹拨乐器。
"一曲未终坐长叹":一曲未终便凄然长叹。
# 坐:副词,表示便、就、顿时等意思。
"去年与郎西入关":遥想去年我伴着情郎,雀跃着向西进入潼关,
# 入关:指进入关中地区。关:指潼关,是古代关中与中原地区间的重要关隘。
"春风浩荡随金鞍":和煦的春风浩浩荡荡,一路伴随着华丽的马鞍。
# 金鞍:华贵的马具,代指名马。
"今年匹马妾东还":今年却只剩单人匹马,满怀着忧愁我黯然东还,
"零落芙蓉秋水寒":秋风凋落了荷花的蕊瓣,深秋的碧水一片惨寒。
# 芙蓉:荷花。
"并刀不剪东流水":并州的剪刀锋利无比,剪不断的哀愁恰似东流水,
# 并刀不剪东流水:谓并刀虽锋利,却剪不断绵长如流水的相思。该句化用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成句。并刀,古代并州(今山西太原)生产的刀剪,以锋利著称。东流水,比喻少妇的忧愁。
"湘竹年年泪痕紫":湘妃竹年复一年,溅上的泪痕点点红紫。
# 泪:一作“露”。,湘竹:湘妃竹,亦称斑竹。传说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娥皇、女英泪洒竹上,成棕色斑纹。这里是借用湘妃竹的典故暗示少妇的丈夫客死他乡。
"海枯石烂两鸳鸯":海枯石烂永不分离的鸳鸯,
"只合双飞便双死":只应是双双同飞双双共死。
# 合:应当,应该。
"重城车马红尘起":只见那城里车马欢驰,喧嚣的红尘四处扬起,
# 重城:古代的大城市常有内、外两道城墙相重,因此称为重城。这里指内城。
"干鹊无端为谁喜":喜鹊在树上喳喳连声,无来由替谁这么欢喜?
# 无端:没有缘故,没有理由。,干鹊:就是喜鹊。因它喜干恶湿,天晴则噪,因此称为干鹊。
"镜中独语人不知":我对着镜中独自诉说,没人能知道我的心事,
# 镜中独语:谓临镜自言自语。
"欲插花枝泪如洗":正要往头上插上花枝,骤然间不禁悲泪如洗。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诗,也是一首闺怨诗。全诗描写了金末战乱所造成的一位女子的爱情悲剧,抒发了少妇因丈夫亡故而生的哀怨、相思与孤独之情。
2. 写作手法
正衬:“零落芙蓉秋水寒”一句用了正衬的写作手法。芙蓉本是美丽的花,“零落”写出它凋零衰败的样子,暗合少妇独自东还的孤寂处境。“秋水寒”既写秋天江水的清冷,又衬托出少妇心中的凄凉。花的衰败和水的寒凉,一者是眼前实景,一者是环境感受,两者叠加,用秋景的萧瑟映衬出少妇与丈夫分离后的愁苦,使情感表达更鲜明。倒叙:《西楼曲》中“去年与郎西入关”一句运用了倒叙手法。诗歌开篇先写当下春日西楼晴好、少妇弹瑟长叹的情景,立足“现在”视角展开叙述。而“去年与郎西入关”却突然跳转至“去年”回忆,讲述少妇曾与丈夫一同西入函谷关的过往,用“现在→过去”的逆时叙事逻辑,所以为倒叙的写作手法。
3. 分段赏析
“游丝落絮春漫漫”,诗的开头就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慢慢在我们眼前展开。游丝是春天里那些细细的、飘飘荡荡的东西,可能是昆虫吐的丝,也可能是植物的纤维,它们在空中轻轻飘着;落絮就是飘落的柳絮或者杨絮。春天里,这些东西到处都是,好像没有尽头。“漫漫”两个字,就是说这春天的景色一眼望不到边,好像永远都这样。这样的画面,让人感觉春天很柔和,有点朦胧,甚至带点懒洋洋的感觉。但其实,这样的景象里藏着女子心里的烦乱和难过。就像我们有时候看到美好的东西,心里却有说不出的愁绪,这种反差,一开始就给整首诗定了一个抒情的调子,让我们知道,这不是单纯写春天的美,而是借春天的景来说心里的事。接下来一句“西楼晓晴花作团”,告诉了我们地点和时间。西楼,可能是女子住的地方。早上,天气放晴了,阳光照过来,花朵都聚在一起,一团一团的,开得很热闹。早上的阳光是明亮的,花朵簇拥在一起,颜色鲜艳,这和上一句的游丝落絮不一样:一个是缥缈的,一个是鲜艳的,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可是,这么好看的景色,女子却觉得心里还是有阴霾。就像我们有时候周围很热闹,但自己心里却很孤独,这种热闹反而更显得自己孤单。这里的对比,让我们更能感觉到女子的孤独和落寞,景越好,越衬得她心里难过。然后写到“楼中少妇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楼里的女子,她在弹瑶瑟,瑶瑟是一种乐器,声音很悠扬。她弹瑟,本来是想借音乐排解心里的愁绪,可是一曲还没弹完,就坐下来叹气。“弄”这个字,写出了她弹琴时的动作,可能是轻轻拨动琴弦,动作很细腻,但叹气流露出她心里的苦闷。这里没有直接说她为什么愁,只是通过动作和叹气,让我们感觉到她心里有很多复杂的事,说不出来,只能借琴声表达,可琴声也解不了愁,反而更让她难过。第四句开始,诗人用回忆的方式,告诉我们女子愁思的原因。“去年与郎西入关,春风浩荡随金鞍”,去年,她和丈夫一起往西入关,那时候春风很大,吹得人心里畅快,丈夫骑着装饰华丽的马鞍,很风光。“春风浩荡”不只是说天气好,也象征着他们当时的心情,两个人一起,有说有笑,心里满是希望和幸福。那时候的场景,和现在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在想想,更觉得现在的日子难熬。回忆越美好,现实就越孤单,这种对比,让我们明白她的愁从哪里来。“今年匹马妾东还,零落芙蓉秋水寒”,回到现在,今年她一个人骑着马往东回来。“匹马”就是一匹马,显得她形单影只,以前是两个人,现在只有她自己,这种反差很强烈。路上看到的景象,芙蓉花凋零了,秋水很寒冷。秋天的景色本来就有点凄凉,再加上她一个人,就更觉得冷了。芙蓉花本来是美丽的,现在零落了,就像她的美好时光也在消逝;秋水的寒,不只是天气,更是她心里的寒,觉得孤单、无助。“并刀不剪东流水,湘竹年年泪痕紫”。并刀是并州产的剪刀,很锋利,但再锋利也剪不断东流水,就像女子心里的愁绪,怎么也断不了,一直流着。湘竹的典故,说的是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她们思念舜,眼泪洒在竹子上,竹子就有了紫色的泪痕。女子把自己比作她们,说明她对丈夫的思念很深,心里有很多哀怨,就像她们一样,眼泪都哭干了,可还是见不到想念的人。这种用典,让她的情感更有深度,不是普通的愁,而是像古人那样深沉的思念和哀怨。“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女子直接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她希望和丈夫像鸳鸯一样,海枯石烂都不分开,一起飞,一起死。这话很炽热,说明她对爱情很执着,特别希望能和丈夫团圆,生生死死都在一起。前面写了那么多孤独和痛苦,到这里,她的情感爆发出来,把心里最强烈的愿望说了出来,让我们感受到她对爱情的坚定,也感受到她现在的孤独有多难熬,才会这么渴望在一起。“重城车马红尘起,干鹊无端为谁喜”,画面又回到现实,城里车马很多,尘土飞扬,很热闹。干鹊就是喜鹊,民间说喜鹊叫是报喜的,可是现在喜鹊无端地叫,却没给女子带来喜讯。热闹的城,欢快的喜鹊,和她的孤独形成对比,喜鹊的喜,反而让她更失落,觉得这喜和自己没关系,心里更惆怅了。这种反衬,让她的孤寂感更强了,周围越热闹,她越觉得自己孤单。最后两句“镜中独语人不知,欲插花枝泪如洗”,把她的孤独和悲伤推到了顶点。她对着镜子自己跟自己说话,没人知道,没人听;想插个花枝打扮一下自己,可是眼泪止不住地流,把脸都洗湿了。“独语”说明她没人交流,只能跟自己说;“泪如洗”说明眼泪很多,止不住。她可能想通过打扮让自己开心点,可是一打扮,就想起以前和丈夫在一起的日子,现在只有自己,越想越难过,眼泪就下来了。这种细节,很真实,让我们能感受到她心里的痛苦和对丈夫的思念,盼归却归不得,只能自己伤心。
# 于回翔曲折处感人。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
# 构思富渺,十步九折,愈折而意愈深,味愈隽。
清赵翼《瓯北诗话》
下一篇:元·张昱《峡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