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芦岸白蘋渡口":金黄的芦苇铺满江岸,白色的蘋花飘荡在渡口,
# 白蘋:一种在浅水中多年生的植物。,黄芦:与绿柳等均为水边生长的植物。
"绿杨堤红蓼滩头":碧绿的杨柳耸立在江堤上,红艳的野草渲染着滩头。
# 红蓼:生长在水边的草本植物,秋日开花,呈淡红色,又称水蓼。
"虽无刎颈交":虽然没有生死之交,
# 刎颈交:为了友谊,虽刎颈也不后悔的朋友。刎:割。颈:脖子。刎颈交即生死朋友的意思。
"却有忘机友":却有毫无机巧算计之心的朋友,
# 忘机友:即相互不设心机、无所顾忌、毫无算计技巧之心的朋友。机:机巧、心机。
"点秋江白鹭沙鸥":数那些在秋江上自由自在的鸥鹭。
# 点:点点数,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
"傲杀人间万户侯":鄙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
# 万户侯:本意是汉代具有万户食邑的侯爵,在此泛指高官显贵。,傲杀:鄙视。杀,同“煞”,很的意思。
"不识字烟波钓叟":正是那些不识字的江上钓鱼翁。
# 叟:老头。
元代戏曲作家,“元曲四大家”之一
白朴(1226~1306?),元代戏曲作家。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终身未仕。白朴经历国破家亡之难,采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闭门读书,后放浪诗酒、漫游山水、吟诗作文度过一生。白朴是元朝初年最早从事杂剧创作的文人之一,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在继承唐宋传统文学的基础上,革新了文体,所创作的作品,既保留了元杂剧的通俗易懂,又不失文学艺术性,对元曲的发展成熟作出巨大贡献。所作杂剧今知有十六种,存《墙头马上》《梧桐雨》《东墙记》三种,前两种为元杂剧名著,另有《流红叶》《箭射双雕》各存曲词一折,有词集《天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散曲,也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描绘了黄芦白蘋的渡口、绿杨红蓼的滩头,以及在秋江上自由点缀的白鹭沙鸥等自然景色,塑造了一个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通过对渔夫悠然垂钓生活的描写,展现了渔夫在大自然中愉快生活的情趣,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蔑视功名富贵、甘于淡泊宁静的情怀,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不平的愤慨,将作者的情感与优美的自然意象紧密融合,营造出一种洒脱、闲适又暗含愤懑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黄芦岸白蘋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以工整的对仗,如画家般精心选取“黄”“白”“绿”“红”四种色彩,勾勒出色彩明艳的秋江图景,既展现江南水乡的地域特色与秋季时令,又巧妙烘托出渔夫活动的优美环境,让人不难想象渔夫悠然自在的生活状态。“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采用先让步后转进的对偶句式,回环流走,将“刎颈交”与“忘机友”对比,突出渔夫虽无生死之交,却拥有淡泊宁静、毫无机巧之心的朋友,表达出令人羡慕的和谐友情。“点秋江白鹭沙鸥”中,“秋”点明季节,一个“点”字化静为动,生动描绘出白鹭沙鸥点缀江面的灵动画面,同时借景写人,将“忘机友”具象化为江上鸥鹭,既体现渔夫的高洁品性,又暗示人间难觅真正的忘机之友。结尾“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点题,塑造出蔑视权贵的渔夫形象,“傲”字既彰显不向黑暗社会妥协的高风亮节,又暗含逃避宦海风波的消极避世思想,反映出元代知识分子在黑暗统治下的骨气与不平之慨,以及对理想化渔夫生活的向往。
3. 作品点评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这支元曲小令文辞雅致、格调超逸,通过塑造理想化的渔夫形象,巧妙传递出元代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向往与内心的抗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在当时便引发广泛共鸣,深受大众推崇。
# 妙在“杨”字属阳,以起其音,取务头;“杀”字上声,以转其音;至下“户”字去声,以承其音。紧在此一句,承上接下。末句收之。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
上一篇:元·傅若金《金陵晚眺》